为纪念著名艺术家、美术教育家孙宗慰先生诞辰110周年,学校策划举办“心影馨香——孙宗慰绘画主题展”,并将其列入“百年辉煌•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名家”系列活动。展览由中央美术学院主办,中央美术学院党委宣传部、美术馆、油画系共同承办,这也是学院美术馆重新面向社会开放的首个展览。
党委书记高洪主持开幕式
。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致辞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在致辞中表示,走进孙宗慰先生的艺术人生,我们能体会到他既与所处的时代同频共振,又有自己的艺术独创。他谈到,孙宗慰先生是徐悲鸿先生所倡导的写实主义艺术的忠实践行者,他的油画和中国画作品,有着坚实的写实造型,同时寄予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在现实主义的艺术道路上体现出诗情画意。孙宗慰先生在1940年代前往西部,一路西行至敦煌,他认真研究和吸收借鉴中国传统艺术的精华,在文化溯源和艺术寻根中坚定了中国文化自信。新中国成立后,孙宗慰先生走向港口、走向京郊大地、走遍祖国各地,感怀时代、感受生活之变,创作了大量表现社会主义生产建设热潮和人民生活新变化的作品。
范迪安指出,通过举办展览和学术研究,回顾梳理孙宗慰先生的艺术历程,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老一辈艺术家的精神品质。今天的青年学子不仅要学习他的技法与造型,更重要的是要学习前辈们的精神。只有植根于中国大地,只有更深入地研究中国的绘画传统、艺术传统和文化传统,才能促进自己的艺术有转型、有提升、有真正的创造。
孙宗慰先生学生代表、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杨先让致辞
孙宗慰先生学生代表、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杨先让深情讲述了1940年代在国立北平艺专受教于孙宗慰先生的经历,“我是1948年考入国立北平艺专美术系的,我的太太张平良是1949年入校的,她那一班有靳尚谊、詹建俊等,我们先后都是在孙先生的门下开始学习绘画的”。他谈到,孙宗慰先生1946年就跟随徐悲鸿先生来到北平艺专。徐悲鸿院长在艺专的教学中特别重视学生的“第一口奶”,他安排了最好的老师教一年级,这其中就有孙宗慰先生。杨先让说,孙先生为人低调,不善言谈,但在教学中对学生要求十分严厉,他生动地讲述了至今记忆深刻的一次孙先生在课堂上对未完成作业的学生进行严肃批评的情节。
回忆学生时代老师的言传身教与深厚的师生情感,他感言,“以徐悲鸿为首的中央美术学院成立初期的教员体系是中国美术界的脊梁骨,我们是在他们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下成长起来的。他们就像是牧羊人,是我们的引路人,是给我们第一口奶的人,是我们的启蒙老师”。
孙宗慰先生家属代表、孙宗慰之子孙景年致辞
孙宗慰先生家属代表、孙宗慰之子孙景年在致辞中向学校对此次展览的精心筹备和组织表示感谢,他谈到,“父亲孙宗慰一生致力于中国美术教育事业,希望通过此次展览,让更多的人了解孙宗慰先生的艺术成就和人生故事。”
此次展览筹备过程得到了孙宗慰先生家属的大力支持,孙宗慰之子孙景明、孙景年等家属向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捐赠孙宗慰先生代表作品18幅,包括《北平艺专迎接和平解放》等涵盖各个历史时期风格面貌的重要作品。
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邱志杰为家属颁发捐赠证书
“心影馨香——孙宗慰绘画主题展”是一个试图以画家的“绘画性”实践为主,兼顾情境带入和怀想引发的展览,展览共展出155件(套)作品,通过“天地霓裳——边地佛国的丽影姿色”“江水东流——长河行旅的移步换景”“馨香无尽——梦寐以求的平川牡丹”三个版块,梳理孙宗慰先生的艺术与人生,并探讨中国近现代美术的绘画性问题。
开幕式合影
展览前言
值此春暖花开、学校迎来春季学期并全面恢复开展校园教学的日子里,我们高兴地举办“心影馨香——孙宗慰绘画主题展”,展示孙宗慰先生作为20世纪中国美术名家和美术教育名师的人生历程与艺术贡献,并纪念孙宗慰先生诞辰110周年。
孙宗慰先生是一位富有艺术理想、充满艺术情怀的美术家,在多种艺术主题和绘画的多种样式上勤奋探索,潜心研究,于年轻时代既展现出优秀的才华,更在不同历史阶段表现出鲜明的时代意识,有着丰厚的艺术积累。欣赏他精湛的创作成果,细品他艺术中蕴含的人文内涵和美学风采,将增进对20世纪中国美术发展之路的认识,进一步弘扬由艺术先辈开创和形成的优秀传统。
展览现场
这次展览归集了不少孙宗慰先生的代表作与公众见面,在策展人曹庆晖教授的努力和孙先生亲属的协作下,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展览结构和展陈情境,尤其鲜明地展现出孙宗慰先生艺术上的几个重要特征:
首先,孙宗慰先生是在徐悲鸿写实主义美术教育体系下成才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关切现实,重视艺术的社会文化价值,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求学期间即参加战地写生团,从事抗日救亡宣传活动。他的大批作品以悲天悯人的情怀反映朴素的生活现实,描绘普通人的生活风貌,以抒情的造型和笔调表现风景和静物,画出诗意的光采,无论油画还是中国画,都很早就展现出现实主义思想与抒情写意语言相结合的艺术路向。其次,孙宗慰先生是自觉传承民族文化艺术传统、在艺术上坚定文化自信的大家。他1940年代即走向西部,驻足敦煌,参与研究和保护敦煌莫高窟壁画,研摩古代壁画遗产,结合观览、临摹古代壁画,研究中国传统绘画的造型规律。在走向西部的旅程中,他深为民族地区的生活风情与自然风景所感动,情系于斯,欲罢不能,创作出一大批视像新颖、笔墨精妙的作品,为当时的画坛带去了感受西部民族文化与生活丰富性的清新之风,展现了将传统绘画精髓与现实体验相结合的艺术新路,形成了深远的影响。再次,孙宗慰先生是一位不求闻达、甘于寂寞、信守艺术纯粹精神的师长。他的作品所表现的内涵都发自内心的真诚感受,在尚美的追求中体现形式语言的美感,以“画家之眼”观察自然景象,更以“画家之心”歌咏自然生命,并且在教书育人的生涯中体现出这种大爱之心。
展览现场
中央美术学院即将迎来建校105周年,学院历史上的艺术名家是穿越时光的重要财富,一如画家笔下的生动场景、时代生活和艺术形象,是前辈名家的真实心影,散发着历久弥新的馨香。
展览说明书
“心影馨香——孙宗慰绘画主题展”是一个试图以画家的“绘画性”实践为主要关心,兼顾情境带入和怀想引发的展览。
孙宗慰的“绘画性”实践是中国绘画“现代性”实践中的一叶。从孙宗慰1934—1938年在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科师从徐悲鸿等人学习西画,1941—1942在敦煌等地协助张大千临摹壁画和整理画稿,可以了解到实像模写和心象图绘两种不同心性文化的主流绘画系统对孙宗慰绘画性实践的筑基与影响。实像模写的写实性与心象图绘的图案性在孙宗慰绘画实践中的融通反应,即孙宗慰绘画性实践的主脉和主题。所谓“心影馨香”,即是对此实践经验和价值的比拟修辞。展览以如下三章予以呈现:
一、天地霓裳——边地佛国的丽影姿色
作品以孙宗慰20世纪40年代在甘肃敦煌、青海塔尔寺的临摹和创作为主。在加强作品组合的情境带入感、制造创作与临摹混搭的空间对视性中,呈现孙宗慰西北行发生的如题所示的绘画性实践。置身其中,可体会画家之眼在天地之间和人物与风物之中对写实性与图案性的双重在意。
蒙藏女子歌舞,孙宗慰,布面油画,90×120cm,1943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敦煌壁画之飞天,孙宗慰,纸本彩墨,30×69cm,1945年,家属提供
藏女舞,孙宗慰,纸本彩墨,60×36cm,1943年,家属提供
西域少数民族服饰册,孙宗慰,纸本彩墨,15×25cm×9,1940年代,家属提供
二、江水东流——长河行旅的移步换景
展览将关心处转移到画家的绘画性实践,有与通过艺术社会学解读画家的逻辑保持适度距离的愿望。在此愿望下,孙宗慰从四川到北京不同阶段绘画内容之变相对被平视为连绵的风景,不同的取材变化是人生长河行旅中的移步换景,而不变的是川江入海的江水东流,即孙宗慰作为画家对写实性和图案性因地制宜的侧重或沟通,其中20世纪50年代表现天津塘沽新港的一组作品尤其值得观摩和研究。
午门,孙宗慰,布面油画,54×68cm,1952年,家属提供
灯红酒绿,孙宗慰,纸本彩墨,147×162cm,1948年,私人收藏、龙美术馆提供
北平艺专解放,孙宗慰,纸本彩膜,70.5×38.5cm,1950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塘沽新港,孙宗慰,布面油画,55×70cm,1954年,家属提供
三、馨香无尽——梦寐以求的平川牡丹
以孙宗慰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肖像与花卉、静物,以及摹古册为主。“平川牡丹”出自青海花儿“上去高山望平川”一曲,用在这里主要比拟展览关心的绘画性经由肖像与摹古、静物和花卉等画家日课多方面实践的过程。孙宗慰45岁后疾病缠身,在运动频仍的年代享寿未及古稀,展览最终以他开笔但未成的一件白描莲花作为结束,以示其实践启程,事业未竟,但暗香浮动,引人入胜。其中,也含有缅怀之意。
《塞上行》,孙宗慰,1947年,布面油画,78×67cm,家属提供
自画像,孙宗慰,木板油画,直径45cm,1940年代,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静物,孙宗慰,布面油画,58×73cm,1940年代,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荷(二),孙宗慰,纸本彩墨,28×34cm,1948年,家属提供
绘画性既是一个关乎绘画品质的问题,又是一个与现代性相关的问题,还是一个不断被后现代理论解构的问题。通过画家研究触摸这个问题,所表达的是关注这个问题曾有的历程和经验,思考这个问题现有的处境和事实,以及回到“画家之眼”的立场去建立专业研究的愿望。
上去高山望平川,平川里有朵牡丹,绘画性就好比平川牡丹,看去容易摘去难。
曹庆晖(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美术史系教授)
展览信息
百年辉煌 •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名家
心影馨香——孙宗慰绘画主题展
2023年2月28日-3月26日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二层B展厅
主 办:中央美术学院
承 办:中央美术学院党委宣传部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
总 策 划:高洪 范迪安
学术主持:邱志杰
项目策划:秦建平
策 展 人:曹庆晖
展览总监:张子康 韩文超
展览统筹:王春辰 高高
特别支持:孙景明 孙景年 许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