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书法家姜宸英行书诗风神俱全

日期:2021-07-08 10:11:14 来源:收藏快报
关联艺术家:

书法 >明末清初书法家姜宸英行书诗风神俱全

7

康熙三十六年(1697),姜宸英得中进士,并在殿试中得了第三名,被康熙授予翰林院编修,这时,他已是一位白发皓首的七旬老翁了。两年后,李蟠任主考官,姜宸英任副主考官,是科发榜后,大家议论纷纷,认为考试存在作弊现象,当时落第士子戏称:“老姜全无辣味,小李大有甜头。”十一月初三,江南道御史鹿祐弹劾,姜宸英与李蟠入狱,姜宸英饮药自尽,死于狱中。不久康熙得知考生确有文才,下旨释放姜宸英,追回被充军的李蟠。爱才的康熙得知姜宸英已于狱中自尽,痛惜咨嗟不已。

姜宸英,明末清初书法家、史学家,字西溟,号湛园,又号苇间,浙江慈溪人。姜宸英从小受到其祖辈父辈的影响,以才思敏捷、博闻强记而著名。姜宸英工书善画,与笪重光、汪士鉴、何焯并称为“康熙四家”,为清代帖学的代表人物。山水笔墨遒劲,气味幽雅。书以摹古为本,融合各家之长,飘逸俊秀,晚年始宗法晋人,70岁后作小楷颇精,法虞、褚、欧,名重一时,以小楷为第一。他的书法惟一的不足的是拘谨少变化,包世臣称其行书能品上。

姜宸英行书诗轴明显可以看出此帖师法米芾、董其昌,共四行,落款三行,第三行款识只有名字,下钤三个印章,中间是朱文,两头白文,依次变小。右边上有长方形朱文起首章一枚,右下钤方形白文一枚,一朱一白,并不随意。此作“骨筋、皮肉、脂泽、风神俱全”,把裹与藏、疏与密、简与繁等对立因素融合起来。章法上,重视整体气韵,兼顾细节的完美,成竹在胸。善于在正侧、偃仰、向背、转折、顿挫中形成飘逸超迈的气势、沉着痛快的风格。用笔洁净、干脆,以方笔为主,兼有圆笔,全无拖泥带水。他的书法作品充满古淡、散远的书卷气息,墨色有浓淡变化,结体秀媚向右上微倾侧,讲求精微而有势。书风疏宕秀逸,用笔转折收放自如,有挺拔之态。即使是落款,也有枯湿浓淡变化,颇见生气,尤为可贵。作品只是第2行的“同”取右下斜势,其余的字直正,字与字保持一定距离,清雅靓丽,是真正的文人书法。字的大小都差不多,难得有枯湿浓淡的变化,特别是墨色上的变化,是自然进行的,渐渐变淡,而不是忽然的,柔和,赏心悦目。第3行的“南怜伴同”用的是枯笔,但这四个字中墨色还是分得出深浅。第4行“吟秋叶黄”,四个字没有枯笔,但墨色不尽相同,“吟”最深,“黄”最浅。线条粗细比较平均,学的是米芾的“刷笔”,一笔一画交代得清清楚楚,但似乎太规律性了,像厨师煮菜,少放了一味调料。第1行的“米”,第3行的“床”,撇、点写相似,第4行的“叶”“黄”,两点写法一样。再如作品正文与落款中的单人旁,都是一个长撇,再一个短竖。如第1行的“随”、第2行的“近”、第3行的“连”捺字底一捺写得平直,可以说是姜氏书法非常典型有代表性的笔画。

姜宸英一生可以说是跌宕起伏,充满传奇,他是著名词人纳兰性德的至交。他最初以布衣荐修明史,与朱彝尊、严绳孙称“三布衣”,领取相当于七品官员的俸禄,开创了有清以来“布衣修史”的先河。并以此为契机,结识了虽年轻而在文坛已享有盛名的纳兰性德。姜宸英性情孤傲,纳兰性德虽出身贵族,却主张个性的张扬,这是他与姜宸英在交往中得以沟通的重要前提。除了姜宸英外,还有当时的一些名流如梁佩兰、顾贞观、吴天章、朱彝尊等人经常聚会欢宴,吟诗填词,他们避开官场的争斗角逐,以词牌唱酬作桥梁,既咏叹明亡清兴的无奈,又注重彼此间以文会友的情谊,创作了一大批被后人认为是清新秀隽、自然超逸的传世之作。纳兰性德自幼学习射骑,文武兼备,却偏偏与康熙所推行的文化政策格格不入,这使得他的许多宏伟抱负难以实现。这种郁郁不得志的心态与当时姜宸英的处境十分相似,这也许就是两人成为“哥们”的因素。纳兰性德在与姜宸英、朱彝尊、顾贞观等人聚会豪饮后,又作了《夜合花》一词,词完便猝然而逝,年仅31岁。为纪念这位年轻的故友,姜宸英与几位文友把纳兰性德的词作加以搜集整理,编印成册,取名为《纳兰词》,后来一并入《通志堂集》,成就了文坛上的一段佳话,亦是古典文学的一座宝库。

编辑: 李群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5055321958、18955186978

©2005-2020 zhuokearts.com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