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现在不再现成,现在得以显现;当现在现在,现在得以成史。”
6月1日,“现在史·第三届之江国际青年艺术周暨中国美术学院2021年毕业季”将正式启幕,不同于各艺术院校局限于校园的毕业展,今年的“青艺周”将覆盖杭州浙江美术馆、西湖博物馆、艺创小镇象山艺术公社、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浙江音乐学院等十处场馆,从西湖沿线到运河之畔再到之江之滨,中国美院毕业展将真正做到面向公众,全城绽放。
《澎湃新闻·艺术评论》在毕业季即将开启之前,走访了西湖之畔的中国美院,院长高世名以几段炫目的概念片开启了他对本届“青艺周”的讲述。这些概念片几乎全部来自于毕业生的手笔,从时间的“迁流”、未来世界的废墟,到时间“切片”中人类的跋涉穿行,直至“数字人类”的未来景观,最终导向这次的学术主题——“现在史”。
西子湖畔,南山路上的中国美术学院
2009年,中国美院开始将两千余毕业生的作品集中展示,首创“毕业季”,至今已经延续了12年。从最初利用校内所有教学、展示空间,到2019年升级为“之江国际青年艺术周”,把“毕业季”作为城市节日。这所双一流大学希望将其教学成果与社会共享,打造“无墙的学院”,在业内获得广泛的关注。
2019年,首届之江国际青年艺术周在象山艺术公社开幕
从2019年第一届“青春·观·世界”,到2020年疫情之下以“共同生活”为主题的第二届“青艺周”线上线下同开,再到今年的“现在史”,历时三年的运作,2000多名青年艺术家、设计师、音乐家、科幻作家、文化学者参与其中,中国美院的毕业展溢出校园,进驻整个城市的各大展馆,目光聚焦于未来与科技、幻觉与实践。
届时,杭州西湖周边的浙江美术馆、浙江展览馆、西湖美术馆、西湖博览会博物馆、杭州国画院美术馆、西湖博物馆将呈现以中国书画、油画、版画、跨媒体艺术、设计等多种形态的艺术力量,而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浙江音乐学院、艺创小镇象山艺术公社、凤凰创意大厦则会关注从建筑到影视到创意与创新。两个主轴相互映照,满城开花,共同营造出一场涵盖视觉艺术、音乐、诗歌、戏剧等艺术门类的青春盛宴,并希望不断吸引国内外优秀创意青年加入其中。
2021年,“青艺周”展场地图
“现在史”是无限的开端
谈及三届的主题,高世名对澎湃新闻阐述道:第一届“青春·观·世界”英文是Inter-World-View,既是交互的世界观,又是一种年轻人希望interview the world,也就是“与世界谈谈”的姿态。第二届“共同生活”是对疫情下人类重新思考生活方式的回应,探讨在新冠疫情和漫长的隔离中,人类对共同生活的渴望和如何重新获得共同生活的能力的思考。高世名引用了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去年的议题,也与刚刚开幕的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议题“我们如何共同生活?”不谋而合。
“共同生活”——2020年第二届“青艺周”展览现场。
高世名表示,第三届青艺周的主题“现在史”是对“共同生活”的再次思考。所谓“万物互联,众生孤独”,我们共同经历着全球疫症中的迷失与危机,也共同面对着数字时代生命伦理的新命题、新挑战。所谓“现在史”,不是陷入艾略特式的历史循环论,所谓“现在的时间和过去的时间,或许都出现在未来的时间,而未来的时间又包含于过去的时间。如果所有的时间都是永恒的现在,所有的时间就都无法追回”。 “现在史”希望凝结出一种“开端意识”。对此,高世名解释道:“近20年来,网络和数字科技突飞猛进,让技术的历史不断加速,但同时人类社会却又似乎进入一种新凝固状态。在这种全人类尺度上的加速和凝固之间,形成一种奇妙的张力。这恰恰是‘现在史’的状态,其中蕴含着一种正在到来的开端。”
2020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分会场 “天问:世界观的对话”。
他认为,在关于当下的海量记录与书写中,我们失去了“现在”。在无穷算力推动的“实时”与“同步”中,我们失去了“现在”。社交媒体的狂欢中,我们无法辨认彼此;众声喧哗中,我们听不到存在的回声。这些对于“现在史”的理解和阐述,如何具体表现在策展理念和艺术作品中,并唤起更多人的共鸣,也将在“青艺周”正式开幕后揭开。
从首届“青艺周”开始,科幻论坛和游戏论坛就是展览之外的一个亮点。去年“比特、基因、艺术,人类心智的过去和未来”的开幕论坛,科幻作家韩松和迈克尔·斯万维克的加入,让视频会议超越了艺术领域,科幻大神们隔空探讨科技以及人类学的未来。
今年的论坛也将在线上线下同时展开,其中科幻论坛的议题为“可能世界档案”,届时还将同时启动该档案的征集和收藏,内容可以包括数学家的公式、乌托邦建筑的草图,甚至是一则梦境笔记或者一张儿童画——凡是包含“可能世界”线索的事物,都在被收藏之列,高世名如是说。
此外,中国美术学院与腾讯的游戏合作单元“长安风物志·百坊艺闻录”、“游戏论坛”、艺创小镇“乐动”嘉年华、象山艺术公社的浙音优秀作品展与音乐会等活动也将在城市各个现场开启。
2020年,美国科幻作家迈克尔·斯万维克参与“青艺周”论坛
今年,中国美术学院学生的毕业作品进入正规的美术场馆展出,也对学生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展览在杭州这座城市全面铺开,也是年轻学子们自我组织能力的体现,中国美院作为后盾,将构造出创意的土壤,搭建起交流的平台。
2020年,“青山行不尽——唐诗之路艺术展”展览现场
艺术是创新原动力
据统计,从1928年成立至今,中国美院在93年的办学历史中,培养的学生刚刚达到五万。其中,2000年之前每年的毕业生不足百人,总共只培养了6000左右学生。而2006年之后,国美每年有2000名毕业生。面对校园中穿着学位服留影的毕业生们,作为院长的高世名感到高兴的同时,也在担心,他们学到了多少?随之而来,还有一个疑问——社会需要多少艺术家?
“比起由收藏制度和艺术市场打造的自由艺术家,当代社会需要更多的艺术工作者,但是作为艺术世界的一员,我们又期待着那些闪亮的艺术家个体,这是一个矛盾。”高世名说,“我所关心的艺术不只是存在于博物馆、美术馆中的拜物之对象,而且是扎根于民众生活的东西。艺术工作者的工作是日常生活的艺术,他们不仅创造新审美、发明新感性,而且让设计的美学和艺术的智慧作用于百姓日用之道,并进一步让百姓日用而知”。
2020年宁波东钱湖,“近未来:可能生活”第六届跨媒体艺术节现场
去年的毕业季,有两件本科生的毕业作品被高世名多次提及。一件是跨媒体艺术学院欧阳浩铭的摄影日志。他从本科二年级开始,连续几年去东欧采风调研,他的摄影日志捕捉的是东欧民众的社会主义记忆,那是一种复杂而深刻的历史感,牵动着冷战-后冷战的历史。照片中人们脸上的迷茫和惆怅令人动容,这位青年学子对远方、他者的心灵关照更令人赞叹。
欧阳浩铭作品 《斯拉夫计划:失落视域》
另外一件作品来自设计艺术学院,是综合设计系的萧金哲、赵毅铖、张文嘉联合创作的一部科幻电影《无限分之一》。这件作品目前已经入围了加加林国际电影节等多个国际节展。作品的设定是:2020年,三位年青人接受了生命冷冻实验,陷入长久的沉睡。数百年后他们醒来,那个未来世界早已实现了人机接口和脑际接口。人类上传了所有的知识和记忆,无私的分享、共同拥有所有信息。然而,随之而来的却是创新能力的丧失和永久的停滞。人们只好唤醒数百年前的他们,试图从古老的差异性中重新激活人类社会的创造性。其中涉及一系列关于自我与存在、永生和虚无的终极性老话题。
萧金哲、赵毅铖、张文嘉作品《无限分之一》
两件作品中对社会、对远方、对人类整体命运的思考和关怀,正是中国美院应该鼓荡起的东西。对于更多的中国美院毕业生,高世名希望他们“更现实一些,更浪漫一些”,既要脚踏实地、面对真实的生活,也要积极地自我塑造,胸怀改变世界的雄心壮志。“艺术不是一份职业,艺术是用想象力和创造力解决问题的一条道路。毕业后,无论从事怎样的工作,我希望同学们都不要忘了,学校教给你的是用想象力去生活。只要保持艺术所形成的生命内驱力,生活就永远不会山穷水尽。”
“共同生活”——2020年第二届“青艺周”展览现场。
从创办者蔡元培主张的“以美育代宗教”,到林风眠的“为艺术战”,从中国艺术高等教育的创始之地,到“八五新潮”的策源地,再到新媒体、游戏艺术的学科前沿,93岁的中国美院如何在全球化、数字化的语境中延续她的传统?如何在当代学院体制中保持创生的活力?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高世名认为:西方线性史观生产出“现代性”之僵局,这一线性史观及其背后的世界观投射到艺术界,幻化而为所谓“当代艺术”的观念与建制。这一观念过于陈旧,这一建制已空转太久。而所谓“中国当代”要复杂和丰富的多,今天我们所面对的艺术界是“三个艺术世界”的历史建构,即中国书画、革命-社会主义文艺以及国际当代艺术。三者看似各自分离,实则彼此交织,如同洋流混合交织,互相作用。中国美院的教学体系试图打通这三个世界,打捞起中外无数世代所有的知识与技艺,从甲骨文到VR,从古典到“当代”……,在与世界的相互焕发中开启人们的艺术时刻——那不断涌现、生产着的“现在”,借以“真正地完成人们的生活”(蔡元培语)。
2020年,“众志赞歌——致敬抗疫英雄暨中国美术学院线上教学展” 展览现场
英国哲学家怀特海在其名著《教育的目的》中说:“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五彩缤纷的生活。”他主张教育应着重于人整全的生活,“引导个体去领悟生活的艺术”;而这种“生活的艺术”也会引导着每一个个体,通达于最高的本体——宇宙生命的创生力。高世名说,在我国古老的教育传统中,历来主张成己成物。教育、为学之关键,都在于尽己之性以尽人之性,尽人之性以尽物之性,乃至洞彻一己与天地万物共有之大生命。这种传统思想中的我,是为大我,是通天地万物为一体而自发挺立起来的“我”。对此,熊十力先生曾加以阐发——“立人者,引导与扶助一切人,使其皆自立也。”
所以,无论中西,立人都是艺术和教育的根本任务。艺术教育的核心,就在于引导学生通过艺术确立起自我和世界的关系。艺术创造的过程就是自我创造的过程。艺术和教育在根源处是统一的,中文古老的“藝”字本是一种“培育”和“种植”。在如今这个技术加速迭代的世界,人何以保存其感受力、能动性、自主性,这是艺术和教育的使命。当然在今天,艺术教育已经超出了启迪人心修养的意义,更成为一种社会创新的力量,其另一个重要使命就是激发民族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创新驱动的重要引擎,艺术教育不只是风花雪月,更是要探寻从零到一的道路,是一种扎根中国大地的有为之学。”高世名说道。
2021年4月7日,浙江省省委书记袁家军赴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建筑艺术学院,考察了解该学院以具有国际化的视野重塑中国本土建筑文化的情况。
注:“之江国际青年艺术周”是在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杭州市人民政府指导下,由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共杭州市委宣传部、中国美术学院、浙江音乐学院和西湖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创意文化节日。
今年参与展出十家场馆包括:浙江美术馆、浙江展览馆、西湖美术馆、西湖博物馆、西湖博览会博物馆、杭州国画院美术馆、艺创小镇象山艺术公社、凤凰创意大厦展厅、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20号楼体育馆、浙江音乐学院。
责任编辑:陆林汉校对: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