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苏州河⑤|河畔里的博物馆历史:讲述地志,“缝合”时间。

日期:2021-05-21 15:04:04 来源:澎湃新闻网

专题 >守护苏州河⑤|河畔里的博物馆历史:讲述地志,“缝合”时间。

【专题】守望苏州河

守望苏州河①|那些熟悉而崭新的天际线,正在浮现

守望苏州河②|融入日常,百年建筑保护的“由点及面”

守望苏州河③|拂去岁月灰尘,“解封”虹口段历史风貌

守望苏州河④|“艺术总会自然地找到城市的‘边界’”

“苏州河”是上海开埠的历史见证。相比于黄浦江,在这条河流的两岸,不同年代的故事像沉积岩一样堆叠。

不同于黄浦江两岸由大型工业遗存改造而来的现代美术馆与博物馆,苏州河边在原有的历史建筑中建起了一座座纪念馆与行业博物馆,续写了大约一个世纪前上海的城市记忆。“5.18”国际博物馆日前夕,澎湃新闻“守望苏州河”系列走进的是苏州河边的一系列博物馆,上海邮政博物馆、上海纺织博物馆、四行仓库纪念馆、造币博物馆……一座城市不只需要现代的大型美术馆与博物馆,也需要这些讲述地志乡土的场馆,用以“缝合”城市的过去与现在。

1

外白渡桥老照片

从外白渡桥往苏州河方向看去,一座欧式风格的雄伟建筑映入眼帘,这是曾被誉为“上海十大建筑”之一的上海邮政总局大楼,也是如今的上海邮政博物馆所在地。往上看,顶部的钟楼和两边的雕塑群讲述着建筑的功能和历史:据说雕塑一边是象征火车、船舶和电报的交通通讯手段,另一边则是希腊神话中的信差莫丘里和爱神。与更远处的北外滩写字楼群相比,在时间中氧化斑驳的雕塑群似乎意味着邮政在城市中的逐渐衰退。无论如何,这座拥有近百年历史的大楼都见证了一个黄金时代。

2(1)

上海邮政总局大楼,如今的上海邮政博物馆。

3

从上海邮政总局大楼楼顶看苏州河。  陆元敏 图

上世纪20年代,上海已是一座经贸繁忙的远东大都市。位于原北京路9号的上海邮政总局办公点已经无法承担越来越繁忙的邮政业务,建一座新的大楼成为当务之急。1922年,一座新的上海邮政总局大楼于四川路桥北堍动工,1924年建成。由思九生洋行设计,是一座典型的欧洲折衷主义建筑,主立面采用英国古典式风格,融合罗马科林斯立柱和巴洛克式钟楼,二楼营业大厅面积超过1200平方米,地面以白黑二色六角马赛克铺就,曾被称为“远东第一厅”,如今仍然承担着各种邮政综合业务。

从临苏州河的入口走进,沿着旋转楼梯上到二楼,穿过铺满马赛克地砖的“远东第一厅”,尽头便是邮政博物馆。上海邮政博物馆是中国邮政行业开办的第一家博物馆,于2006年1月正式对外开放。从唐代在松江境内设立的驿站,到上海大清邮政的诞生,再到苏州河畔这座上海最早的邮政大楼,博物馆追溯了邮政事业在上海发展的历史。再往前走,一系列多媒体与照片、实物等又反映了现代邮政的运作和邮政业务的发展轨迹。在展厅的尽头,一间恒温恒湿的珍邮馆集中陈列了来自国内外的各类重要邮票,包括1878年中国发行的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以及由黄永玉设计的中国第一枚猴票等。走出二楼博物馆,能够看到大楼的中庭景象,那里“停放”着“大清邮政沪局马车”以及1917年的第一辆“邮运汽车”等,等比例复原的模型与保存完好的建筑似乎让人穿越到了一个世纪前的上海。

4(1)

中华邮政时期所使用的邮箱与物件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邮政博物馆位于虹口段苏州河沿岸,这一带的历史建筑建造时间和外滩建筑群是同一时期,以金融、市政、外交等功能为主,属于外滩的一部分。例如,苏州河汇入黄浦江河口的礼查饭店曾是19世纪到20世纪上半叶上海的主要外资旅馆之一。建筑隔苏州河与上海外滩建筑群相望,紧邻的黄浦路边,集中了美国、德国、日本、苏联等十余个国家的领事馆。饭店因位置便利,设施齐全,装修豪华,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旅客,成为世界名流来到上海下榻的首选之地。1949年,礼查饭店改名为浦江饭店,后者于2017年正式“谢客”。2018年,中国证券博物馆在此原址上成立。其中,昔日举行舞会的孔雀厅成了证券博物馆的主展厅,礼查厅展示世界各地的交易所概况,名人房中庭则展示晚清到当代横跨中国资本市场百年历史的200余件藏品。

5(1)

早期礼查饭店

6(1)

礼查饭店今昔对比

7(1)

孔雀厅(在举办了中国第一次交谊舞会的121年后,成了证券博物馆的主展厅)

得益于不同的历史功能,如今的苏州河沿岸也留下了风格各异的行业或专业博物馆。经过中国证券博物馆、上海邮政博物馆再往西走,从河南路至新闸桥,过去是银行仓库、商业栈房的聚集地。沿河岸再往西走,则是中外资本与民族工业共同构成的沪西工业区。在这些昔日的仓储与工业建筑中,文物和影像等留住了历史。

上海纺织博物馆位于普陀区苏州河南岸,原址是上海申新纺织第九厂旧址。上世纪初,始于河道运输和取水救火便利的考虑,大多数棉纺织厂选址于苏州河两岸。沿岸连绵不断的纺织业曾被称作上海的母亲工业。据统计,1930年上海产业工人28.5万人,其中纺织行业20万人,至1949年上海解放时,共有纺织企业4552家,棉纺锭243.54万枚,占全国棉纺锭总数的47.23%,号称“半壁江山”。而坐落于苏河畔的申新纺织九厂,其前身是1878年李鸿章主持筹建的上海机器织布制造局,这是中国第一家机械棉纺织厂。后来纺织厂几经周折,于1931年更名为“申新九厂”。1991年,由于上海纺织业改革以及苏州河综合整治,申新九厂开始逐步调整,并于1996年9月关闭最后一个隆隆作响的机器。

8(1)

申新纺织九厂大门旧貌

9(1)

上海纺织博物馆内景

经历了从洋务运动的初探到建国后公私合营的崛起,再到改革开放后的低迷,申新九厂见证了上海纺织业的百年兴衰,也成为了上海纺织企业鼎盛时期的璀璨缩影。2009年,上海纺织博物馆在九厂原址建成,延续过去的纺织记忆。这座博物馆拥有从各处收集了关于纺织的物件、文字、影像等两万余件展品,包括序厅、历程馆、撷英馆、科普馆与京昆戏服馆,从远古时代上海纺织的起源与发展开始,演绎了六千多年的产业历史和文化。

10(1)

民国时期的各类染织品牌

在上海纺织博物馆大门外,雕塑“纺织魂”如同一架巨大的织布机,融合了原始手工纺织和近代动力纺织的元素。脚底下的青石板路上则镌刻着1771年以来的上海纺织企业名录,足足跨越了四个世纪。走进博物馆,能够看到不同年代的纺织品如何将上海的历史“编织”起来。例如“黄道婆纺纱”的场景讲述了著名的棉纺织家改良与发展纺织技术的历程:黄道婆生于南宋末的松江府(今上海徐汇华泾镇),依据其纺造技术所制成的各类棉织品被竞相仿效,甚至销往欧美,松江一带也成为全国的棉织业中心。此外,博物馆中还陈列了李鸿章筹建上海机器织布局时所用的一套进口柚木家具,以及来自金山朱泾一户寻常人家的老织布机等。

11(1)

上海纺织博物馆内,“黄道婆纺纱”的场景。

不同于黄浦江沿岸由工业遗存改造而来的现代美术馆群,苏州河两岸在更大程度上保留了历史建筑的原貌,而如今的这些行业博物馆也延续着它们的历史,向更多的人展示这座城市的过去。四行仓库纪念馆馆长马幼炯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说道,城市有各种各样的场馆,它们共同代表了城市文化的品质;一座城市不只需要现代的大型美术馆与博物馆,也需要这些讲述地志乡土的场馆。

四行仓库位于西藏路桥北堍西侧,主体建筑是一幢钢筋混凝土为主的七层大楼,1931年,由俗称“北四行”的盐业、金城、中南、大陆四家银行共同出资建设,通和洋行设计,是当时苏州河沿岸规模较大、结构坚固的仓库建筑。这座大楼无疑是昔日苏州河沿岸仓储建筑的典范,但让它更为出名的是发生在这里的另一段历史——1937年淞沪抗战后期,由谢晋元率领的420余名官兵(对外称“八百壮士”)奉命固守四行仓库,孤军奋战四昼夜,成就了中外著名的“四行保卫战”。如今,在四行仓库纪念馆,这段历史得到了重现。在展馆中,大量的场景还原了战争场面。马幼炯告诉澎湃新闻,很多人不知道上海打过仗,而纪念馆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了上海的这段过去。

12(1)

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全景。河对岸为淞沪会战期间原英美租界区。

2015年8月13日,恰逢抗战胜利七十周年,四行仓库纪念馆对外开放。和博物馆里大量的文物陈列不同,纪念馆更多地以场景复原的方式,结合沙盘模型、油画雕塑、多媒体设备等向人们再现了“四行仓库保卫战”。马幼炯向澎湃新闻记者介绍道,馆内围绕陈列主题还会展开一系列活动,以及针对青少年的教育基地以及网上直播。

13(1)

四行仓库纪念馆内

14(1)

激战后的四行仓库

从四行仓库纪念馆走出来,西墙上的弹孔真实地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2014年,设计团队经过数轮方案比选,最终确定了完整展示1937年战斗痕迹的方案,让经历过战争洗礼的建筑原原本本地述说自己的故事。几经探查,建筑师谨慎剥除西墙五层的局部内侧粉刷,终于查明四行仓库的初始墙体为红砖砌筑,1937年战后曾用青砖封堵炮弹洞口。青砖的填补轮廓与历史照片记录的炮弹洞口完全吻合。最终,经过修复,如今的西墙共保留了8个炮弹孔、430个枪弹孔。每天都有游客慕名来到西墙前的纪念广场留影或献花。

15(1)

四行仓库西墙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人们能进入参观的纪念馆是四行仓库西侧的一到三层,其它的主要面积都是创意办公空间,百联集团为纪念馆无偿提供了场地,纪念馆与创意办公空间彼此独立。而在纪念馆建立之前,这里曾先后充当过仓库、家具城与文化批发市场等功能。

和四行仓库纪念馆一样,如今的苏州河沿岸还有不少在历史建筑原址上建立的行业博物馆,例如上海造币博物馆、建于上海第一座啤酒厂原址上的梦清园,以及距离苏州河更远一些的上海铁路博物馆等,这些独特的展馆“缝合”了城市的过去与现在,也反映了不同于黄浦江边工业建筑的改造与开发模式。

16

民国时期位于光复西路的中央造币厂, 后更名为上海造币厂

17(1)

SN26蒸汽机车,上海铁路博物馆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总工程师苏功洲在采访中告诉澎湃新闻,考虑到不同的空间尺度,苏州河两岸可能不会像黄浦江边那样诞生那么多殿堂级的博物馆,但是可以从本身的历史文化出发,建造各种中小型的专业博物馆。在他看来,除了已有的这些场馆外,“像沪西工业区、天厨味精厂、天原化工厂等民族工业的代表,都是可以挖掘并形成一个博物馆系列的。”马幼炯则在采访中说道,黄浦江与苏州河两岸的开发有先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于历史记忆、文化遗存更加重视,从而在开发模式上会有所不同。此外,苏州河岸有些建筑已经具有历史保护建筑的身份,这决定了未来在开发商会进行一些微调更新。

大约一个世纪前,苏州河是上海城市化近代化的见证者,船只往来,机器轰鸣,商贾在这里叱咤风云。这一切在岁月沉浮与城市变迁中归于平静,苏州河逐渐成为了不被关注的城市背面。如今,一系列沿河而建的纪念馆与行业博物馆将这段被遗忘的过去重新提起,它们或许不像那些现代展馆一样持续地为市民和游客制造着“新鲜感”,却以自己的方式“守望”着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编辑: 方雨婷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5055321958、18955186978

©2005-2020 zhuokearts.com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