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荟萃 无问西东——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日期:2021-05-12 23:11:10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艺校 >精品荟萃 无问西东——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1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外观 清华艺博供图

2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内景 清华艺博供图

从典雅华美的丝绸瓷器到纹饰多样的古代铜镜,从热情奔放的印尼艺术作品到充满童趣的西方插画——沿着贯通一至四层的宽阔楼梯拾级而上,如同在跨越时空的艺术长廊里穿行,来自不同文明的艺术瑰宝尽收眼底。这座荟萃多元文化的艺术殿堂,便是坐落在大学里的国家一级博物馆——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早在1926年清华大学就创办了考古陈列室;1999年,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并入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项目正式启动;2016年,博物馆落成并正式开放。清华艺博由瑞士设计师马里奥·博塔主持设计,总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包含14个展厅、9000平方米展陈空间,是目前国内面积最大的高校博物馆,也是名列国家一级博物馆的两座高校博物馆之一。

3

“热带风暴——印度尼西亚现当代艺术叙事”展现场 杨宁摄

展现传统生活美学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现有藏品2万多件,多数来自清华美院旧藏及校友和社会人士的捐赠。“丝绣撷英”“翰墨流芳”“随方制象”“晚霞余晖”4个常设展,分别以织绣、书画、家具、瓷器为主题,展现中国传统艺术和生活美学。

织绣厅里,高4.34米、宽2.79米的清代“无量寿尊佛”缂丝佛像令人震撼。这幅作品是乾隆朝内府巨制,上有乾隆皇帝御印,是其潜心礼佛的见证。缂丝是一种极其细致的手工织物,有“一寸缂丝一寸金”之说。这幅作品幅面宽大,人物众多,所用丝线颜色多至百种以上,工艺极为繁复,堪称古代缂丝艺术的登峰造极之作。

“这些小物件好精致啊!”展柜里,一件件小巧秀丽的荷包、扇套、眼镜盒、剪刀套等,引得观众啧啧赞叹。“这些叫做‘活计’,是清代男子腰带上坠挂的日用装饰品,图案很有讲究。”清华艺博志愿者讲解道,“比如这件眼镜盒,用金银线绣着‘如意三多’图案,佛手、寿桃、石榴分别寓意多福、多寿、多子,在清代纹饰中很常见。”

翘头案、平头案、圈椅、扶手椅、小圆角柜、大四件柜……走进家具展厅,仿佛置身于古代“家具博览会”。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杜鹏飞介绍,清华艺博收藏140余套家具类藏品,其中尤负盛名的是50多件以黄花梨、紫檀等材质为主的明式家具。

“这个桌案看起来比较朴素,似乎不太起眼,但它代表着明式家具简约之美的极致。”在一件黄花梨四面平条桌前,杜鹏飞驻足介绍。此桌由一整块木料制成,桌腿线条流畅,内翻成马蹄足,简洁而不失美感。20世纪40年代,德国汉学家、营造学社第一批外籍会员古斯塔夫·艾克在《中国花梨家具图考》中收录了这件作品,使之名扬海外。

在书画厅、瓷器厅,陈洪绶、郑燮、齐白石、徐悲鸿等名家书画作品,大雅斋粉彩花鸟高足碗、胭脂水压手杯、素三彩牡丹花形吸杯等精美瓷器,让人深入感受到中国传统艺术之美。

4

徐悲鸿《九方皋》(局部) 清华艺博供图

荟萃中外艺术精品

“这些颜料都是矿物制成的,难怪可以几百年不褪色。”在“吉祥圣域——藏传佛教绘画与造像艺术展”现场,由孔雀石、玛瑙等加工而成的唐卡颜料吸引了不少参观者注意。

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凝聚着藏族人民的信仰和智慧。根据展厅内的介绍,唐卡绘制包括绷布、起稿、着色、勾线、开脸等步骤,且在绘制前需经问卜、择吉、焚香等多道仪式,完成一幅唐卡往往需要几个月甚至数年时间。此次展览展出从17世纪至20世纪的38件馆藏唐卡精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当年我们接收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移交的文物时,在落满灰尘的文物箱中发现了这批唐卡。当白色的宣纸被一层层打开,在场所有人都为之惊艳。”策展人安夙说,“这些唐卡有着优美的构图、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和精湛的绘制技艺。其中有4幅品相完整、画工精美的精品,为沈从文先生捐赠。”除了唐卡外,佛造像也是藏传佛教中重要的艺术形式,清华艺博特意从首都博物馆借展26尊金铜造像,更为全面地呈现藏传佛教艺术。

除了国内优秀的文物艺术品,在清华艺博还能看到不少海外艺术珍品。今年春节期间开幕的“热带风暴——印度尼西亚现当代艺术叙事”展呈现了74件印度尼西亚现当代艺术佳作,让观众领略这一热带国家独特的艺术风貌。

展览总策划苏丹说:“印尼艺术受到多国文化影响,如今国际地位愈发重要。大部分观众对印尼艺术了解比较少,这次展览不仅能让大家看到印尼艺术的发展演变,也能为国内艺术创作提供启示与借鉴。”

杜鹏飞介绍,清华艺博开馆至今,共举办高水平展览75个,近半数为中外合作展览。“对话达·芬奇/第四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器服物佩好无疆——东西文明交汇的阿富汗国家宝藏”“与天久长——周秦汉唐文化与艺术特展”等都是备受关注的“现象级”展览。新近展出的“水木湛清华:中国绘画中的自然”“万物毕照:中国古代铜镜文化与艺术”也汇聚了不少难得一见的珍品,掀起观展热潮。

“我们的展览和收藏体系希望做到‘无问西东’,把古今中外的优秀艺术都带给观众。”杜鹏飞说。

5

“对话达·芬奇/第四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现场 清华艺博供图

打造多元美育体系

2020年6月,一场有趣的活动通过视频会议举办——这是清华艺博“云手作”系列课程中的一节,由资深唐卡收藏者和画师带领大家摹画唐卡“白度母”。

“我曾经在雍和宫欣赏过原作,这次能在老师指导下亲手绘制,觉得很有意思。”参与活动的孙硕孜是一家科技企业的负责人,也是博物馆爱好者,对宗教艺术颇有兴趣。“在防疫居家期间,这种‘云手作’活动让大家直观地体验艺术,丰富了文化生活。”

“云手作”是清华艺博“手作之美”实践课在疫情期间的线上化尝试。据清华艺博公共教育与对外关系部副主任张明介绍,清华艺博开馆以来举办了“系列学术讲座”“艺博映话”“艺博微视”等12个系列、230余场公共教育活动,构建了线上线下融合的博物馆美育体系。公众可以聆听艺术、历史、科学等各领域专家讲座,可以亲手制作陶艺、染织、雕塑等工艺品,还可以和知名导演、编剧、演员围绕影视艺术进行交流探讨。

“清华艺博的会员制度为不同人群提供了参观和学习的机会。我每周至少会去一次,有时是参加志愿服务工作,有时是参观博物馆新开的展览。”张黎2016年注册清华艺博会员,并报名成为第一批讲解志愿者。“作为志愿者,可以在开展之前近距离观摩新展的展品,这让我特别开心。”

清华学生是艺博志愿者中的重要力量。“同学们来自不同的专业,但都对艺术文化充满兴趣。”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研究生刘迪波说。自从大三加入艺博志愿者团队,他已进行了一年半的志愿讲解,并希望一直持续到博士毕业。“每次准备一个展览都能激励我不断学习,拓宽知识储备,这是平时自己逛博物馆所达不到的。讲解时很多观众听说我是理工科的都很惊讶,他们以为我是历史专业的。”

自开馆以来,清华艺博已接待海内外观众200余万人次,成为中国高校开展艺术传播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之一。“我们的办馆宗旨,一是支撑艺术学科人才培养和学术发展,二是服务于全校师生的美育和综合素质培养,三是面向公众开放、服务于全民美育。”杜鹏飞说,未来清华艺博会将互动投影、数字沙盘、VR、AR等科技元素注入展览中,举办更加丰富多彩的活动,致力于打造世界一流的大学博物馆,更好地服务社会、向美而行。(杨宁)

编辑: 小鱼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5055321958、18955186978

©2005-2020 zhuokearts.com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