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国嘉德春拍古籍部征得善本碑帖多种,金石类包括郑文焯题跋、马宗霍旧藏《大鹤山人金石题识》,吴昌硕、顾沄题跋《周大盂鼎铭文未剔本》,碑帖类则有宋拓《唐道因法师碑》,端方旧藏褚德彝、张祖翼等诸人题跋《隋陈叔毅修孔庙碑》等二种。此外,同一藏家珍藏翁方纲勾摹《唐刘仁愿记功碑图》、棱伽山民藏跋《唐虞世南书庙堂碑》、明拓《唐颜真卿多宝塔碑》整纸本亦为稀见之品。
金石碑帖自古为文人雅玩,非有一定文化修养者不能识之。乾嘉以来,碑帖之学大兴,书法家皆以临碑临帖为乐事,而欲效法古人,必先求一善本碑帖,以为临摹底本。于是,碑帖鉴藏作为一个独立的门类,逐渐发展起来。
此次征集所得金石类拍品,除去严可均、康生、谷牧旧藏朱拓《先秦石鼓文》,翁方纲、杨守敬题跋周秦铜戈三色拓等铭心绝品之外,又有郑文焯题跋《大鹤山人金石题识》,原为马宗霍旧藏,内有大鹤山人郑文焯题跋考证极多,虽为小品,亦有大观。吴昌硕、顾沄题跋《周大盂鼎铭文未剔本》,为盂鼎铭文早期拓本,可见原器神髓。
郑文焯(1856-1918),字俊臣,号小坡,又号叔问,晚号大鹤山人。旅居苏州。工诗词,长于金石古器之鉴,而以词人著称于世。此四轴所题者,分别为汉铜钩二种、赵忠毅公铁研铭、唐善业泥。内有郑文焯多次题跋,援引宏富,考证详实。内引翁方纲、桂馥、毕沅、黄易(黄小松)、吴大澂等人意见,题跋之末多钤郑氏小印,精巧可爱。郑文焯 题跋 马宗霍 旧藏
大鹤山人金石题识
清晚期拓本
4轴
尺寸不一
题识:(节选)
1、吴愙斋藏有古玉钩三事,白质黄晕,制与汉铜钩相类,但无文字耳。此钩旧出关中,旋售于石埭徐氏。长汉建初铜尺五寸强。
2、此汉张师信作铜带钩。旧为安邑宋芝山所藏,旋归张瘦铜舍人,埙以赠毕秋帆制军,时未多脱,世罕流传。此尚是芝老匧中墨本,曾属之清仪阁者。咸丰庚申乱后,石埭徐氏复得于沪上。因识其颠末以证古器之渊原信有征数焉。鹤道人题。钤印:鹤记
3、案是器打本,谛审即桂氏《札朴》所载之六年五月丙午铜钩。盖从覃溪学士复初斋所见,以为西京文物也。老芝记于吴小城东墅之竹醉寮。钤印:齐玉为堪
4、曩见黄小松手拓一钩,长至汉虑傭尺一尺,文曰:“长宜君,官至三公”,篆文遒峻,器形特奇,为张伯耕家旧藏。古钩之长度无其匹也。
此品原为马宗霍旧藏。马宗霍(1897-1976),湖南衡阳人。历任中央大学等校教授、中央文史馆馆员、中华书局编审。参与廿四史点校工作。著有《文字学发凡》、《中国经学史》等。大盂鼎为西周早期青铜礼器中之重器,于清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郿县礼村(今宝鸡眉县),因作器者是康王时大臣名盂者而得名。辗转被宋金鉴、周庚盛、左宗棠等人收藏。清同治十三年(1874)由关中运回京师,入藏潘祖荫府邸。大盂鼎归藏潘祖荫之前,道光、同治时期在陕西地区已有拓本流传。此时盂鼎内壁表面锈迹斑斑,倒数第三行“臣十又三白”,显示为“二白”,故此时期拓本可称为“未剔本”,又有人将之称为“二白本”,盖一横为绿锈所掩,尚未剔出。嘉德今季此大盂鼎铭文拓本为道光、同治时期关中地区传拓的“未剔本”,为大盂鼎铭文初出土时拓本,当是大盂鼎归藏潘祖荫之前所拓,为大盂鼎铭文“早期拓本”,传世数量远较潘祖荫剔后本稀少。
本件拍卖标的处于保税状态下,详情请见本图录《保税拍品竞买须知》。
此拓又经吴昌硕题跋,为吴昌硕应顾沄(云壶先生)之邀所题,考证古文字结体,为此拓增色良多。顾沄(1835-1896),字若波,号云壶、壶隐、云壶外史、浚川、颂墨,江苏苏州人。少有丹青之志,及长,寓上海鬻画为生。工山水,为近代六十名家之一。碑帖相较于金石小品,则更具雄浑之气。严可均、康生、谷牧旧藏朱拓先秦石鼓文,宋拓赵中令藏跋《唐道因法师碑》,端方旧藏李葆恂、褚德彝、张祖翼等诸人题跋《隋陈叔毅修孔庙碑》等二种,均为历代碑帖珍品,得一物即可睥睨众多公私收藏。此次征集所得宋拓两种,一为宋拓硃释本《十七帖》僧权二字全本,系张雨、唐树义旧藏,帖末有莫友芝题识。一为宋拓《唐道因法师碑》,系台湾收藏家赵中令旧藏并批校,后有其题跋多则。系台湾收藏家赵中令旧藏并批校,后有其题跋多则。

赵中令 藏跋
唐道因法师碑
宋拓本
1册14开
30×24.8 cm
此本宋白麻纸本,黑墨毡蜡精拓,纸坚墨沉,字划肥润,骨肉停匀,虽略有阙损,亦可称善本,另有台静农、陈定山等鉴赏印。据校碑字诀,四行“法师讳道因”之“师”字钩笔完好,十行“夏腊虽幼”之“夏”字撇笔未损、“虽”字完好,十行“高独”之“独”字“虫”部不损,十一行“冰释”、十三行“善逝”、十四行“邑居隐轸”之“居”、“轸”、二十七行“仍出章疏”之“仍”、“疏”,廿九行“蠲”字左下完好,卅一行“矣”字等字俱皆完好,以上与上海图书馆藏南宋拓“潘之万本”殊无二致,可证其为南宋拓本无疑。
嘉德本与上海图书馆藏宋拓本、故宫博物院藏明拓本考据字对比图
《道因法师碑》宋拓甚是稀见,王壮弘《崇善楼笔记》仅著录明拓两本。遍查文献资料,仅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上海图书馆及日本三井纪念美术馆有收藏。赵中令(1913-),原名赵树安。山东峄阳人。1952年到台北。1976年于台北光华商场开设“庄敬书画古艺馆”,嗜好古书碑帖,收藏有元拓《石鼓文》、清潘氏海山仙馆旧藏之宋拓《欧阳询温公碑》。端方是晚清金石碑帖圈中一个重要人物。他身居高位,又笃好碑帖,收置彝器金石颇丰,尤其是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从陈介祺后人处购得毛公鼎原器,更为后人所乐道。端方每得善拓,必延请当时同官、幕僚及名士题跋吟咏,相与切磋。


庄缙度、端方 旧藏 李葆恂、褚德彝、张祖翼 等题跋
隋陈叔毅修孔庙碑 唐谷城黄公祠记
清中期拓本
1函2册
17.5×33 cm

李葆恂、周钺、金蓉镜题跋

章钰、吴广霈、张祖翼、王瓘题跋

褚德彝、张祖翼题跋
此次征集所得《隋陈叔毅修孔庙碑》即由端方延请张之洞、文悌、继昌、李葆恂、金蓉镜、褚德彝、张祖翼、王瓘、章钰、吴广霈等人题跋,是帖原为清中期庄缙度旧藏。端方端方离世(1911)后,孙廷林民国戊午年(1918)赠以“克己参赞”。后辗转入台湾板桥林家后裔林熊光之手,可谓名家递藏、流传有序。惜略有虫蛀。
此外,同一藏家旧藏历代善本碑帖34种,内多不习见之品,多可玩味。如《唐灵岩寺碑》原石位于灵岩山灵岩寺岩石之下,潮湿寒冱,椎拓甚难。《唐高元裕碑并额》旧在洛阳存古阁,1978年埋洛阳文物工作队地下,今为水泥道路覆盖,捶拓不易。
此外,又有明拓《唐颜真卿多宝塔碑》整纸本、棱伽山民藏跋《唐虞世南书庙堂碑》、翁方纲勾摹《唐刘仁愿记功碑图》等,或名家钩摹,或明拓整纸,均称善拓。
明拓《唐颜真卿多宝塔碑》整纸本旧为汪大燮所藏。汪大燮(1859-1929),字伯唐,一字伯棠。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清光绪十五年(1889)举人。曾任北洋政府国务总理。

汪大燮 旧藏
唐颜真卿多宝塔碑整纸拓本
明拓本
1轴
97.5×186.5 cm
《唐颜真卿多宝塔碑》全称《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佛塔感应碑》,唐天宝十一年(752)立,内容主要记载了西京龙兴寺禅师楚金创建多宝塔之原委及修建经过。碑石现存西安碑林博物馆。此碑为颜真卿四十四岁时所书,用笔清劲腴润,结体匀稳谨密,预驰骤于规矩之中,自始至终,无一懈笔。又有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翁方纲写本《唐刘仁愿记功碑图》,为清代中期金石名家翁方纲勾摹补释《唐刘仁愿纪功碑》碑文。此碑系唐人所作碑文,原碑在朝鲜志清道抚余县,无年月、书撰者,颂唐代名将刘仁愿军功。刘仁愿为唐初将领,七世纪中期唐朝与朝鲜半岛关系中重要人物之一,然新旧唐书均未立传,故此碑文历史资料价值极高。又为名家手写释文,自然身价倍增。
(清)翁方纲 勾摹
唐刘仁愿记功碑图
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写本
1轴
35.5×92.5 cm
此外,更有棱伽山民藏跋《唐虞世南书庙堂碑》,同样为名家递藏之本,更有棱伽山民题画及考证,可谓诗书画印四绝之作。启功先生对棱加山民推崇备至,诚如启功先生在《题明拓〈曹全碑〉跋》中所言“近世所见石墨,有棱伽山民题识者,罔非善本”


(清)棱伽山民藏跋
唐虞世南书庙堂碑
清中期拓本
1函1册24开
13.8×26.3 cm
题跋:(节选)
1、我生孤癖本无邻,已外浮名更外身。消遣百年须底物,他时留与学书人。集苏诗句漫题。
2、旧藏宋拓碑七八本并汉唐石刻五百许种,城陷尽失,今复买。得此本虽不古拓要,亦百余年前物,远胜近本。推求笔意,聊供抽绎耳。咸丰十年冬日,辟兵甫里时记。楞伽山民。


顾曾寿(清道咸间),字子长、芸台,号古剑子、棱伽山民、偶然,鉴藏、作画多以“棱伽山民”为署。江苏苏州人。室名万卷楼、惟德堂等。精于书画、古籍、碑帖鉴赏。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