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纽约时报》笔下的林语堂
日期:2021-04-09 16:56:52 来源:中国嘉德
拍卖
>苏东坡:《纽约时报》笔下的林语堂
中国嘉德香港2021春季拍卖会
观想——中国书画四海集珍
拍卖:4月22日 | 10:30am
预展:4月18-20日 | 10am-8pm
4月21日 | 10am-6pm
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丨展览厅5FG
自2020年春季拍卖起,中国嘉德连续两季推出「故纸清芬见真如——林语堂手迹碎金」,均得到广泛关注。今春得蒙藏家信赖,将所蓄林语堂先生故物和盘托出。此套藏品浩瀚、内容丰富,作品数量与时间跨度,均为市场仅见。此间得窥林氏学术旨趣、交游行止、情感纠葛,故纸清芬间时有灵光闪烁。可谓1949年后林语堂文献的珍贵史料,亦是其“幽默与性灵”的绝佳范本。
自从1935年和1937年林语堂的头两本英文著作《My Country and My People》(吾国与吾民)和《The Importance of Living》(生活的艺术)在美国畅销爆红之后,作为名作家的语堂就常为媒体报导。抗战时期,他也常在主流报纸期刊上面,努力为中国发声。“西方媒体中的林语堂”可以成为一个课题,研究西方人透过语堂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了解。进入了二十一世纪,西方文艺界并没有忘记语堂,例如2007年,纽约大都会艺术馆办了一场语堂旧藏书画的展览,并且为展览出书:《Straddling East and West: Lin Yutang, A Modern Literatus》(两脚踏东西文化:林语堂,一位现代的文人)。书中的导言一开头就介绍语堂说:“中英文写作都好到一个地步,能让沉淀于一种语言中的奥妙与灵光,超脱翻译,化身为另外一种语言,林语堂是中国现代史上的头一人。”(“…the interim he wrote prolifically to introduce China to the West, becoming the first person in modern Chinese history to write so well in both Chinese and English that the subtlety and flair embedded in one language is beyond translation into the other”.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Straddling East and West: Lin Yutang, A Modern Literatus》, New York,2007 P.11。)
纽约大都会艺术馆2007 年出版的画册《Straddling East and West :Lin Yutang, A Modern Literatus》(两脚踏东西文化:林语堂,一位现代的文人)。该画册的封面为张大千题赠林语堂的《峰晴隔雨图》。我们再回到二十世纪。1972年,语堂正要出版汉英词典之际,《纽约时报》名记者、亚洲问题专家杜尔奵(Peggy Durdin)特别亲赴香港,专门访问语堂。这大概是语堂生前最后一次接受该报的采访,以后就是1976年报导语堂的丧礼了。访问后,杜尔奵在1972年11月23 日的《纽约时报》上发表了两篇文章,一篇是词典的分析报导,一篇是语堂的访问记,由报纸第二部份的头条横跨数页,可见该报对此事的重视程度。词典的报导题为《Finally,a Modern Chinese Dictionary》(一部当代中文词典终于诞生了);访问记题为《Unpedantic Chinese Lexicographer:Lin Yutang》(林语堂:一位无学究气的词典学家)。语堂很喜欢杜尔奵的文章,未发表前一周就得到通知说:“该篇已登在Section II 第一版,很重要地位…文字极生动…讲我为人潇洒,立志不做官。”

此信札提及《Sunday Post Herald》报导《New York Times》记者 Mrs. Durdin对林语堂采访。
林语堂《手迹碎金》中收藏了这两篇报导的珍贵原始剪报(见第一册之一,特藏中的文献3.11)。我们从这两篇报导中,可以见到西方媒体对语堂和这部词典的推崇,以及鲜为人知的语堂对汉字改革-- 包括简体字和汉字拉丁化的看法。中文世界似乎对此一重要报导所知不多,我们在此做一些介绍。

美国《纽约时报》一九七二年报导林语堂(剪报原件)《Finally , a Modern Chinese Dictionary》(一部当代中文词典终于诞生了)美国《纽约时报》一九七二年报导林语堂(剪报原件)《Finally , a Modern Chinese Dictionary》(一部当代中文词典终于诞生了)
“集作家,学者,教育家,人文主义者于一身的林语堂博士,为世界上中英这两个最大的语言团体,说中文和说英文的人们的沟通,打造的一座里程碑”。(“…A milestone in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world's two largest linguistic groups, the Chinese‐speaking and English‐speaking peoples, has been reached with the publication of a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of modern usage by Dr. Lin Yutang, author, scholar, educator and humanist.”)
然后介绍这部新作的两大创新。一是以“词”而非“字”为重心,二是发明了用英文字母表达四声的方法,方便打字,不用传统标示四声的符号或数字。文中还将语堂发明的“中文字母”--上下形检字法--放大后照相制版注销,也注销四个汉字“妈麻马骂”解释汉语的同音的四声,汉字各异,意义也大不同。并且刊出“艺”与“艺”两字,以示将十九画的繁体字简化为六画之便,还加上了“表”这个字在词典里的照相制版。在《纽约时报》版面上出现这些大型汉字,当属空前。(见上图)这篇报导对中文和词典的解释非常专业而且详尽,一般西方民众恐不易吸收。但这是一份给高级知识分子看的报纸,读者应该有能力理解与欣赏这篇深入的跨文化的分析。事后语堂在信中曾解释说:“…与杜尔奵素不相识,但她能说国语,生长在徐州,熟悉中国事务。难怪杜尔奵能写出这么一篇类似汉学家才写得清楚的跨文化文章!”

语堂年轻时就开始推动汉字改革。1917年,语堂先生任教清华大学时,在《新青年》杂志发表了《汉字索引制说明》,批评康熙字典的部首分类法,提议以笔画分类。这篇文章由北大校长蔡元培和语言学家钱玄同作序。语堂时二十三岁,以后还继续努力,直到推出他的汉英词典。(关于语堂一生的汉字改革工作,以下文章有简单扼要的综览:陈守荆《林语堂当代汉英词典半世纪的酝酿 》收录于陈煜斓主编的《走近幽默大师》论文集中,中国社会科学院,2008年。)语堂的汉英词典中有多种索引,包括繁体简体字的对照表。记者因此询问年轻时就推动汉字改革的语堂的看法。不意语堂没有站在捍卫繁体字的卫道人士那边,他说:“我赞成毛先生减少汉字总数并且简化汉字书写的运动”。原文为 “I approve Mr. Mao's movement to cut down the total number of Chinese characters and to simplify the writing of them”。问到是否支持将一至三十二画的汉字用西方字母罗马字化,语堂说:“是的,我看不出如果不采用拼音文字,我们怎么能够让汉字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资产而在当代世界生活。”原文为“Yes, I don't see how we can make the written language the property of every Chinese and live in the modern world with out adopting phoneticized script.”
《纽约时报》在这篇活泼愉快的访问记中,侧写语堂这烟不离手接受访问的七十七岁的“年青人”。主要说他热爱生命,平易近人,目光炯炯,没有老学究的迂腐不食人间烟火的气息。文里回顾了语堂的一生,几乎是一篇语堂小传。
美国《纽约时报》一九七二年报导林语堂(剪报原件)《Unpedantic Chinese Lexicographer:Lin Yutang》(林语堂:一位无学究气的词典学家)。文中最后说,假如从一个人仰慕的对象是谁,可以看出这个人是怎样的一个人的话,我们可以从语堂最仰慕的苏东坡来了解语堂。这位饱学的记者用了很大的篇幅,引用语堂在其作品《苏东坡传》序言里对东坡的评价,来评价语堂,说他是:(以下译文根据《苏东坡传》远景出版社的宋碧云译本。原文以wag描述东坡,该字与joker(爱开玩笑的人)同义,因此我们以“爱开玩笑的人”取代宋译本中采用的“小丑”一词。)• 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厚道的法官;• 他感觉强烈,思想清晰,文笔优美,行动勇敢,从来不因自己的利益或舆论的潮流而改变方向;• 难怪他快快活活,无忧无惧,像旋风般活过一辈子。
一生最崇拜苏东坡的语堂,看到这样的评价,猜想他会发出会心的微笑,说作者是“知我者也!”。他也高兴的在12月1日的信中告诉秘书陈守荆这件事,但他却异常谦逊的说:“这篇报导文字优美警要,是一篇知人论世,托出本人性格的好文章。后引我的总述苏东坡性格,未免过誉,拟于不伦,只说是我的景慕向往苏东坡的意思。”
纽约时报文中称语堂「苏东坡性格,未免过誉」。作者拟另作一文给《New Yorker》杂志的「Profile」(速写栏,该栏所写「限于有功于世之人。不想得此荣耀」。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