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1》布面油画 2021年
我们对于远方总是有着无限的想象,那里似乎有我们在此刻缺失的一切。但真正到达时,在最初的新鲜感过后,是否远方还依然葆有亘古不变的魅力?至少,在艺术家石煜的画笔下,经过他遥远的目光,那些雨夜中的海港灯火、恒河上的祭祀之火、长城上的狼烟烽火,一个个远方成为了无数人前来倾听的流动独白。
《初春》布面油画 2020年
本次展览以“流动的独白——遥远的目光” 为题,展出作品来自石煜从2019年到2021年的创作,其中有一部分作品来自他在疫情爆发前去往印度完成的创作,在完成远行后他搭乘最后一班飞机归来。这是他从五年前就开始进行创作的主题,也是围绕着行走展开的。沿着欧亚大陆的古老文明,他去往了地中海沿岸、恒河流域、以及希腊、以色列等等国度,之后又在国内沿着黄河、长城、长江去行走和描摹。
艺术家石煜接受采访
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副主任石煜认为:“流动——不止是一种状态,更寓意着在这被动荡和焦虑冲击的当下,彼此相连。其实这次正好有机会好好把中西方的文明做一个梳理和对比,并且对于生命,对于人类共同的命运产生深入的思考。”
观众观看作品
策展人陈曦接受采访
策展人、北京电影学院陈曦在采访中谈到:“石煜是一位艺术家也是一位游历者。远行带来了距离,通过距离我们才可以去远观和思辨。但同时,科技的进步又消除了距离,无论相隔多远,人们都因身处在科技制造的匀质时空中,做着近乎相同的事情,思考近乎相同的问题。我们周遭的世界,似乎已经不存在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远方。或许正因如此,远行才显得尤为重要。那些隐匿的精神性,必须借助游历,这一切身行动的方式才能寻回。因此,在这里远观其实有双关之意,除了远行的观看外,在疫情的当下不能身临其境去创作时,艺术家更多的是回到了自身的对创作的反思。”
观众在作品前
北京电影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杨庆生接受采访
在说到“距离”的话题时,北京电影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杨庆生在采访中也提到:“我觉得距离是文化的距离,石煜离开了自己熟悉的环境,去远方的国度游历,用绘画的语言关注并呈现多样化的文化。那些文化似乎是离我们有距离的,但却极富吸引力,因为那是一种文化的距离。石煜用绘画的语言去探索多重文化的可能性以及边界,也去找寻我们和世界的关系。在疫情下,每个人都能思考我们应该怎样面对距离,面对自我,面对世界,面对周边的环境。每个人都能更加深思熟虑一些,不像过去我们可能被迫直接走得很快,我觉得有时候慢一步,回头看看自己看看大家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展出作品
原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书记靳连营接受采访
原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书记靳连营则认为“流动性”就是不断的去扩展我们的视野。有道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也是我们每个艺术家应该必备的基本素质,需要不断扩展新的视野。扩展视野的目的是为了不断发现美和创造美,把美表现出来。而美的本质是什么?美的本质实际上就是艺术家优质的人性。不断的在这种流动种去发现自己,去发现世界和人性之美,同时也能发现自身的美。当感受和对象统一起来的时候,就会迸发出创作的激情,作品也就会有力量。
在石煜的作品中,力量也表现在明亮浓丽的颜色从深色的背景中跳跃出来,颤动着纠缠在一起。它们是火,舞动在艺人的手边,架在人群中照亮狂欢的喜悦,搭在恒河上燃烧成为信仰。它们也是无数的大地,无数的天空,无数的建筑与人群,刚刚好在画面的一隅,占据了观者的心。
《火舞-1》布面油画 2021年
《火舞-2》布面油画 2021年
其实可以看到,石煜的作品中很多以火为线索。对于他来说,火代表着代表了生命的无常,也是生命的复燃。火焰总有燃尽之时,而作品中的光则永远凝固了下来。他用艺术的永恒对抗时间的无常,用火的意象带来心灵震撼与灵魂的涤荡。策展人陈曦也提到了,在石煜作品中“始终以一种印象主义式的人类学观察方法进行创作。虽然身处当地,却对眼前的一切保持着迷惘与疏离,以期记录下最原初的吸引。以写意的笔触,描绘心灵的感知。火引发了艺术家的种种思虑与热望。火是自律,是告诫,恰似来自父辈的目光。火是热情,是洒脱,围绕着火,我们永远是舞蹈的孩童。”
《跳动》布面油画 2021年
《擎-2》布面油画 2021年
在此,远行与绘画同作为心灵的修行过程,使得人、作品与世界构成一个“场”。在这个“场”中,一切都只能远观,一切都只映射在这摇曳的火光中。
2021年3月13日到3月24日期间,“流动的独白-遥远的目光”石煜作品展在桥艺术空间展出。
艺术家与嘉宾在作品前
展览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