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风华·妙笔传神
日期:2021-03-17 11:32:22 来源:中国嘉德
拍卖
>当代风华·妙笔传神
人物画创作,气韵神态描绘准确到位至为重要。笔墨所到,神情毕现,栩栩如生。此次“妙笔传神”专题精选范曾、石齐、何家英、王明明、艾轩、杨之光等当代人物画名家力作九件,呈现画家们通过高超的笔墨技法捕捉人物外在的形态,进而传达画面人物内在的神韵和特质的颇高造诣。

Lot 1097
范曾 老子出关
纸本 镜心
137×69 cm
说明:附范曾书画鉴定中心证书。证书编号A00B00A033019。
范曾旗帜鲜明地主张“古典精神的复归”。他指出:古典精神的复归并不意味着复古,或者因循,而是在一个新的基础上,从人类自身的历史资源里寻找最优秀的东西。他更明确地主张:“要使中国画能够前进,并不要借助外力,不讲‘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定要用西化的方法来改造中国画,或者中国人一定要在皮毛外相上学习西方的东西。而从民族自身的优秀文化里吸取那些最精华的东西。比如老子、庄子那种感悟的哲学体系,它所带给文艺创作的可以讲是功德无量。”这段深刻的论述是基于对东西方文化的比较研究之后的结论,当然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深入体悟的结果。这是一个认识的高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该站在这个高度上看问题。这是范曾在文艺理论上的重要贡献。
——节选自程大利《古典精神的复归-<范曾泼墨>序》


在美术界,石齐是一位引人注目,也是引起争议的人物。说他引人注目,是因为他在全国性的展览会上得过奖。他在艺术之路上不断创新,画风变化很大。在展览会上,石齐的画很耀眼,色彩强烈,造型介于具象与抽象之间。大概正因为后一点,对他的作品有不同的议论,就是很自然的了。我注意石齐的画也有好多年了,画界的朋友对他作品的褒贬不一,我早就有所闻。所以每当有机会看他的画,我总是认真仔细地看,认真仔细地想,以便作出自己的判断,不受别人的影响。暂时撇开对石齐艺术成就的评价不说,我觉得在当下美术界,像石齐这样能引起争议的画家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许多画家不能引起人们的兴趣,人们对他们的作品很淡漠,那倒是让人忧虑的事。石齐作品引起不同意见的争议,说明他思考的和实践的,触及大家最关心的课题,触及中国绘画语言的本质。
——节选自邵大箴《 “不安分守己”的革新者-读石齐的画》

Lot 1101
20世纪90年代初,何家英在工笔画创作之间,也开始尝试小写意人物画创作。事实上,他从未放弃对水墨写意人物画的钟爱。准确地说,他几乎是在黄胄豪阔雄健画风的震撼下步入写实人物画大门的。这位前辈博大深厚的气质留给何家英最重要的遗产,就是对画面着眼大势的感性把握能力。此后,在大学求学期间,一批驰骋画坛的水墨人物大家,如石齐、方增先、杨之光、张德育、王子武、周思聪、卢沉等,均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何家英,但对何家英而言,在前辈作品前的摹习无法替代内心涌动的创造力。在另辟新径的实践中,他在选择工笔人物画创作的同时,又以元代文人画为启迪,创作了一种兼工带写的小写意水墨人物画,更着意于画面语言的典雅性和意境的醇和。1992年的《朦胧》将他同期工笔人物画成果转换为以线和水墨为中心的语言形式,从而以工兼写的方式实现了中国水墨人物画的另一种突破。这幅作品中,何家英工笔风格中严谨的造型、诗意化的人物形象得以延续,但疏淡而充满节奏的笔墨则营造出别样的趣味,显得更为轻松、优雅。

Lot 1103

←按住图片向左右滑动可浏览全图→
艾轩风格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怀。他画西藏高原的景色和孤独的人物,主要是为了抒发自己内心世界的感情。因此,他的作品与其说是西藏风情画,毋宁说是他内心的独白。在这一幅幅画中,都有艾轩的影子。沉默无语和静静思考,无名的孤独感渗透在画中人物和整个画面气氛之中。独自一人在望无际的草地、雪野、荒原,他(她)们生活在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世界里。艾轩风格的另一特点是他巧妙地把孤寂的抒情性与少许的神秘感美妙地结合在一起。本来,孤独本身即有某种神秘性,在浩瀚的荒原中的孤独,其神秘的意味更浓。但作者始终不忽视人和自然景色的优美,即使采用奇特构图(如《说不清明天的风》)加强画面不平凡的效果,作者也不忘记给予观众以审美的满足。所以,艾轩是用美的魅力把观众带进有宗教情绪和神秘气氛的艺术世界里的。

←按住图片向左右滑动可浏览全图→
Lot 1104
王明明 东坡承天夜游图
纸本 镜心
68×138cm
出版:《文盛轩-中国书画作品选》第四辑第262页,河南美术出版社,2012年。
王明明之“能”是以人物名世,而有兼擅花鸟、山水。王明明的人物画分为两类—时装人物与古装人物,时装人物以女性为主,古装人物以男性为多,在这样的题材特征中,他的审美理想和技法特点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他和许多同时代的人物画家一样,以表现现实生活为专长,他着力表现藏族和沿海地区的生活,立足于水平与海拔高度的两极,把牧放和渔猎这两种最原始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表现的那么幽雅和富有情趣,像一曲悠扬的牧歌或渔歌。时装人物磨练了王明明的“能”,而古装人物则塑造了王明明的“逸”。现实生活题材的局限为王明明开拓了古装题材,像豪放的古代文士一样,王明明沉浸在没有拘束的古代生活之中,实际上这是依靠文本和理解而建构的一个理性社会,听泉、行旅、垂钓、消夏、七贤、屈原、东坡、诗圣,所有都在毫无拘束的表现中再现了“逸”的人事和审美。为了反映他的人文理解和现代精神,王明明吸收了明代绘画的一些特点,更加注重配景以强化氛围的表现,这不仅区别了当代其他画家的风格,而且在多种技能的交织中表现了他自己的个性特点,显示了他的“能”,并领风气之先。

Lot 1105
刘大为 任重道远
纸本 镜心
69×137cm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