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文献 金石碑帖”选取古籍碑帖类藏品51件,来源有序,颇可赏玩。清代浙江地区学子乡试卷见证了清代科举制度的变迁,是珍贵的清代学术史料。甲午时期台湾地区文献是本专场的另一大特色,福建台湾巡抚唐景崧为誓与全台绅民同心固守布告、为劝台湾军民捐资济饷杀敌立功布告、为探知日本兵船在澎湖情形札等,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不屈气节。此外,清代上海老正兴菜馆食谱以及民国间三时学会校文楷斋精刻本《唯识十三颂诠句》,亦颇具特色。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参与竞拍
乡试内容例定,八月初九为第一场,试以《论语》一文、《中庸》一文或《大学》一文、《孟子》一文,五言八韵诗一首,经义四首,初场的三道四书题每道都要写200字以上,4道经义题则需要写300字以上。十二日为第二场,试以五经一道,并试诏、判、表、诰一道,议论文要求300字以上,以后又有变通。十五日为第三场,试以5道时务策即结合经学理论对当时的时事政务发表议论或者见解。
清写本
3册
17×23 cm
Lot 13103
浙江遂安县、上虞县乡试卷等
清写本等
6册
尺寸不一
甲午时期台湾地区文献是本专场的另一大特色,福建台湾巡抚唐景崧为誓与全台绅民同心固守布告、为劝台湾军民捐资济饷杀敌立功布告、为探知日本兵船在澎湖情形札等,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不屈气节。
Lot 13106
福建台湾巡抚唐景崧为誓与全台绅民同心固守布告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印本
1张
70×52.5 cm
是为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福建台湾巡抚唐景崧为誓与全台绅民同心固守布告,称“本署部院誓与全台绅民同心固守”,此布告时间为1895年4月17日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前数日。
唐景崧(1841-1903),字维卿。广西灌阳人。清同治四年(1865)进士。光绪十年(1884)中法战争爆发,张之洞令其募勇入关,编立四营,号景字军,入越参加抗法斗争。中法战争结束后,以功"赏花翎,赐号迦春巴图鲁,晋二品秩,除福建台湾道"。光绪十七年(1891)迁布政使,二十年(1894),署理台湾巡抚。
Lot 13107
福建台湾巡抚唐景崧为劝台湾军民捐资济饷杀敌立功布告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印本
1张
100×107 cm
金石碑帖此场亦有可圈可点之处。碑帖集锦内收《魏曹真碑》、《吴谷朗碑》、《晋太公吕望表》、《唐大智禅师碑》、《唐郑忠碣》。唐纪翔旧藏,有墨笔题识。
唐纪翔(民国),字嘉圃,别号小园,北京人。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执教于朝阳学院,讲授国际私法。晚年钻研碑刻,著有《秦汉碑刻考》、《中国国际私法论》等。
Lot 13139
碑帖集锦
清晚期拓本
5册
12.5×24.5 cm
《唐争坐位帖》是为末古书碑帖收藏家顾大昌旧藏,有1950年陈建亲题跋。《争座位帖》,又名《论座帖》、《争座位稿》、《与郭仆射书》,为唐广德二年(764)十一月颜真卿致尚书右仆射、定襄郡王郭英乂的信函,是颜真卿行草书法的代表作,原迹已佚,刻石存西安碑林。
Lot 13150
唐争坐位帖
清晚期拓本
1册8开
32.5×32.5 cm
另外,民国间三时学会校文楷斋精刻本《唯识十三颂诠句》以及上海老正兴菜馆食谱,一雅一俗,或奉于庙堂之上,或现于市井之中,亦是古籍文献包罗万象的真实写照。
Lot 13119
《唯识十三颂诠句》等二种
民国间北京文楷斋刻本
2册
13×18 cm、12×16.3 cm
《唯识十三颂诠句》,牌记镌“中华民国十有四年/十月三时学会校刊”,末叶镌"北京西甎胡同文楷斋刊印"并钤“三时学会出版之章”。三时学会为河北居士韩清净于民国十六年(1927)在北京创立,为著名的现代佛学研究团体,时与南京支那内学院齐名,其成员有叶恭绰、周叔迦、徐森玉等。学会讲学刻经并重,讲学专重唯识论;刻经则以版本精美著称,唯印本稀少,故世不多见。此本为文楷斋代刻,刻印俱佳。
Lot 13127
上海老正兴菜谱
旧写本
1册
16×25 cm
老正兴菜馆清同治元年创始于上海,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是上海最负盛名的经营“上海本帮菜”风味的菜馆之一,被称为“饭店之王”。正兴菜有浓厚的江南水乡风味。
内收冻鸡、糟鸡、盐水鸭片、芋艿烤鸡、太后肉、芝麻鱼排、抄蛏肉、烧菜心、虾子冬笋、雪菜冬笋肉、枸杞头抄肉丝等菜肴,并详细记录了各菜所使用的原料、调味品及制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