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法与边格:边格与章法的统一(一)

日期:2021-03-03 09:05:05 来源:西泠印社

拍卖 >章法与边格:边格与章法的统一(一)




吴昌硕(1844—1927),初名俊卿,初字香朴、香圃,又字苍石、仓石、昌硕,又作昌石,号缶庐。浙江安吉人,寓居上海。西泠印社首任社长。诗书画印博采众长,自成一家,被誉为四绝,为纵跨近、现代的杰出艺术大师。


吴昌硕篆刻章法的特点,是由他的书体、字法、笔法、边格等多方面综合融会而成,既有传统的继承,又有个人新的熔铸。以他的书体为例,一反明清印人“大小篆不可混杂”之规矩,而将大小篆或汉篆隶书等综合利用,并能使之统一。这种相反相成的矛盾转化,恰好变成了吴昌硕个人篆刻风格的特点之一,给观赏者留下了难忘的鲜明印象。吴昌硕篆刻个人风格的形成,不仅是某一方面的特殊突破,而是在许多环节、许多方面,都有自己的发展创造,才可能使这种风格更臻成熟与完善。


中国传统篆刻艺术,是一处充满生机、蕴藏着无限丰富的形式美的宝藏,有待我们去深入开采,深入研究。为此,我们开设“篆刻讲堂”栏目,与读者分享西泠名家篆刻及其章法等相关知识。






边格与章法的统一

 



边栏与界格在章法中使用很普遍,而且变化万端,那么它的使用有没有一定的规范与原则呢?回答是有的。只是由于一般印人未曾注意,甚至有的初学者乱套用,不但未能达到统一的目的,反而使之更加零乱与多余。现在就吴昌硕先生在他章法中所使用边格的情况加以归纳,大概有一些共同的规范准则,可供我们后来人借鉴或仿效。


章法是由文字为主体所组成,不论是一字或多字,均应使之统一,这是一条总的原则。但统一易生死板,因此在统一的前提下,应使各字结体与笔法、刀法有更多的矛盾变化,印面矛盾大大小小、方方面面越多,矛盾的对立统一处理得越好,则趣味倍生。边、栏、界、格,是章法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与印中文字的整体之间,与各边、格及字的点画,又构成矛盾与统一的关系;边与边、边与格、格与格彼此之间,也可以构成矛盾对立与统一协调的关系。统一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强全印的团结。


团结一气,是章法构成的成败关键,是章法与篆刻的内在生命所系。团结是内部各系统之间各司其职,各逞其能,又能相互谐调在一定规章之内生气勃勃。而不是强制性地关押在高墙之内的囚犯,外形相聚而内心各异。因此章法边格内的团结,首先注意气脉的贯通,然后是各字与边格之间的相互变化与谐调,“犹如一家人样”的团聚,男女老少在一个统一的话题下各有其态,各有其姿,然能彼此相顾,欢聚一室,其乐融融。反之,边格在章法的团聚中则如死板高墙与栏栅,成为束缚印文团拢的拙劣手段。


缶翁在印章作品中所使用边格的原则,大致可分气脉贯串、放收合度、迎让有礼、虚实相补、笔意相连、变化统一。气脉贯串是精神上的总纲,变化统一则是各方面共同遵守的规则。



气脉贯串

气脉贯串是篆刻艺术作品的总的精神要求,也是总的审美内容。边格作为篆刻作品的组成部分,当然也在总的气脉的统管之下。气脉贯串在边格中的表现也是多样的。这里就缶的几件作品说明之。


“吴昌石”白文印,以印底的留红作边,其底边栏线,可见由底边之粗转至右,至上而往左边回下的一气贯串之势。


吴昌石


“蜀石经斋”是朱文印,其边线也是由底往右,向右边上行,至上往左下行,成一由粗渐至细、细略残而又渐粗向左下回返的气脉。


蜀石经斋


“薮石亭”中,其边框线大致可分两次交会,其外示意线可见;也可作一次性的贯串,从内框示意线可见。不管是一次性或两次运行线,都有一个共同遵守的原则,即各边的线的粗细与残损均应有区别,最好不要有所雷同,这样才可能使力、势、气贯串其中。


薮石亭


“园丁书画”中,底边最粗,其他三边细残,观其气脉,仍可作示意图以示方向行进。


园丁书画


“杏溪”一印,虽是椭圆形,且边线已残甚,但仍可窥其线中气不断,有贯串之势。


杏溪


“园丁家在竹洞号竹楣”九字印,各字分居在九格之中,观其边线,时有断续,然亦可见其气脉贯串之行径;其中“井”字格中之四条线亦可见每条线之走势之向,并统一在边框之内。


园丁家在竹洞号竹楣


收放合度

放是展开,收是聚合。纵放可以助长气势,合则紧密团聚,收住气而不使泄散。其表现形态有:界纵边收合、字长画纵放、边线收拦,以及左放右收,右放左收,等等。


“伯年”白文印,其中“伯”之“人”旁、“年”字四垂竖,皆为往下纵放,以其底空收拦;“伯”字“白”部,造型往上纵,亦以上边收拦,其“人”旁略下沉,与“白”顶亦相对在章法上取收势,“年”字顶则有放有收。从中可窥纵收合度则朱白参差、妙趣自出之理。


伯年


“老春”一印,中界一竖下纵,以边底为收。


老春


“松石园洒扫男丁”一印,四边皆有纵笔,“松”数画向上,“石”“洒”“丁”纵向下,“男”之“力”、“扫”之“土”部皆向左,皆以其四边相收。细审各字纵笔,亦各有长短、欹斜,以取变化而为合度。


松石园洒扫男丁


“节耆欲定心气”一印有“艹”字格,格中每字皆有不同方向之纵,然以向下为多,每字皆以格边相收,全印则以厚边相拦,故全印纵收合度,各字势态自然,自成佳趣。


节耆欲定心气


“大辩若讷”中,字四边各有长短不同的纵笔,皆以其边相收;其中靠边之画,有自收之功能者,则边让之,以成放中有收之变化,不致有刻板之丑。


大辩若讷


“处其厚”中,各字有不同之纵势,“处”字向右、向下,“其”字头上二画,以斜势相纵,“厚”字则有下放之态,而两字中,以向下纵放为主势,故以厚底拦收。


处其厚


迎让有理

边格与字各存迎让,欲使画长势出,其边格当避让之;其画长有泄气之嫌者,则以边格收拦之;线画有纵伸、自有收敛者,则边格可以礼让。有时为求全印章法之团聚,印中字画有个别按常理欲纵者,则当以全局为重而让边。


“小舫”印中“小”字,三竖下垂上轻,有上纵之势,故其顶边以残虚,有相迎相让之趣,“舫”字“舟”旁有下沉之势,并略向外倾,故左边断,以让之,其下边则收拦之。有纵有收,有避有让,则相礼成章。


小舫


“定海林氏”中,受圆形圆边之限,故字中既有边让字,又有字让边,有的相接欲让,各成异趣。


定海林氏


“石潜大利”中“潜”与“利”字,按常规笔画多为下纵之势,为去与边皆齐头之板滞,缶翁故将“利”字之“刀”部改为收笔,以达避让之趣。


石潜大利


“半仓”之迎让表现在“半”与“仓”头上相合并之处。因为中界所阻不甚明显,然意有之。


半仓


“园丁生于梅洞长于竹洞”中,除边有各字的迎让关系外,在格中亦有之。如“梅”“竹”两字之底部,两个“洞”字之“同”部之顶,以及“长”字之顶,碰格处,皆有破,以相迎、相避、相让,故全印团结,全局酣畅灵动,妙趣横生。


园丁生于梅洞长于竹洞


“闵石尊”中,“闵”字皆多下垂之长竖,故右边让之;“尊”字横画很多,故收其头、左,以让“石”之撇;中部则以圆转收让;“寸”部左边二横有拦有让,而向底边一短竖,为畅其势,故又以厚边破而相让。全印各边,皆可见相迎相让之礼。


闵石尊


编辑: 唐晓星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5055321958、18955186978

©2005-2020 zhuokearts.com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