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期社员:钱君匋

日期:2021-03-01 09:41:40 来源:西泠印社

拍卖 >中期社员:钱君匋


编者按



西泠印社走过百十余年,历经岁月的流逝,留下了诸多的人、物、事,构成了一部厚重的印社发展史。孤山社址有一条“鸿雪径”,取意于宋代诗人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今辟专栏“寻味孤山”, 时间轴以光绪甲辰创社至2003年百年华诞,有重点地介绍西泠人物、收藏、旧事,以此缅怀前辈先贤,表彰懿行美德,激励我侪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中期社员





钱君匋

(1906-1998) 


钱君匋的名号很多,君匋是其字,后以字行。偶作今匋,见“终老画师”印。


西泠印社中期社员。






钱君匋早期的名号有玉堂、玉棠、豫堂、敬堂、涵、冰壶生等,晚年多用午斋、塘、午斋老人等,其斋称则有抱华精舍、无倦苦斋、新罗山馆、丛翠堂(见《丛翠堂藏印》)、海月盦(见“上水船夫”印)。钱君匋之所以取“无倦苦斋”为斋名,因为他收藏赵之谦(无闷)、黄牧甫(倦叟)和吴昌硕(苦铁)三大家的印章500方左右,故各撷一字以为名。钱老收藏有一套十分精妙的新罗山人书画册页,世上少见。每当他展卷拜观,其艺术享受像使人飘然如仙一般。


钱老的籍贯,一般书上都写浙江桐乡县。其实,以海宁市更为妥当,因为他祖上都居海宁路仲,到钱父才移到附近的屠甸(属桐乡)去经商。钱老在1954年以前的作品,大都署海宁。尤其一方“夜潮秋月相思”印,边款有“故里海宁”字样。所以,如今在桐乡和海宁都有他的纪念馆。


据《篆刻家的故事》(吴颐人等编):钱老幼时曾就读于寂照寺内的桐乡屠甸镇小学。这所学校教室的外廊是用一尺见方的青砖贴面的。这时,钱老已开始临写字帖了。他不满足在学校簿子上写大字,嫌那不够大。所以,他从家里带来一把棕帚,蘸了清水在砖上写大字,每砖只写一个字。从头写起,写到后面时,前面已经干了,又可从头写了。级任老师很关心他,还要他能大能小,介绍他写《灵飞经》小楷。


钱老在家乡时,对于美术、书画、篆刻等就已经十分爱好。由于孙增禄、徐菊庵两位乡贤的教导,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关于这两位启蒙老师的情况,当年钱老曾详述:孙氏字两陂,比钱老大20多岁,以中医外科为业,书法、篆刻以外又精音乐与围棋。徐氏名容,后以字行,比孙氏略小,对金石考古与书画均有相当水平。由于钱老在治印方面竿头日进,到他准备离乡去上海深造时,两位老师反而各求钱老刻两方印,以为纪念。为孙氏刻的是“孙增禄印”与“西陂高兴”,为徐氏刻的是“徐菊庵印”与“殳山外史”。


17岁那年,钱老考进了上海艺术师范学校。这是由丰子恺与刘质平等创办的,又称上海专科师范学校。弘一法师李叔同,也在该校兼课。那时,他看钱老的书法与篆刻都不错,就十分注意他。为了加强钱老的骨力,避免柔弱,所以特地把《龙门二十品》的《始平公》介绍给钱老。在校时,他与装帧家陶元庆同一寝室,所以他也开始干起装帧来。因为装帧,和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郁达夫、郑振铎、叶圣陶、夏丐尊等往来都很密切。毕业以后,就留在上海工作。


前些年,经常听到“三连冠”的名词。我觉得,在金石书画界,也有一个“三连冠”,那就是从李叔同、丰子恺到钱君匋师生相连的多才多艺。钱老有八绝:篆刻、书法、装帧、绘画、诗文、音乐、鉴赏、收藏是也。台湾《印林》第55期为钱君匋专辑,其介绍即从《钱君匋博才多能》为题。


若论书籍的装帧艺术,钱老可称元老。在上海做学生期间,他就开始了探索道路。由于各方面学养的氤氲,艺术逐渐成熟。1925年,他放弃在杭州艺术专门学校图案教授的职位,进上海开明书店任音乐美术书籍编辑兼装帧设计。先后为茅盾的《小说月刊》、叶圣陶的《妇女杂志》、周予同的《教育杂志》以及众多的文学名家著作设计封面、题头、尾花等。由于声誉甚隆,有“钱封面”的雅号。以至有书商登广告,凡作家能求得钱老设计者,愿多付15%稿费。这方面的工作,后来虽然较少,但仍一直延续到90年代初。全部作品未经统计,大约在4千件左右。


在20年代,钱老即开始学习作曲,从师刘质平教授,并得到弘一大师的青睐。他所谱写的歌曲,深获城乡青年男女的喜爱。90年代,曾在上海两次举办他的作品演奏会,听来清纯直挚,和他的新诗属于同一个文化层面。他从30年代初开始写新诗。1928年为替一位贫苦学生交学费,曾结集为《水星座》卖给出版商,一时传为佳话。集中作品,有些后来被作曲家谱为歌曲。







关于钱老的治印概况,他自己在《钱君匋刻书画家印谱》的序言中,曾有极简要的自述:“我开始刻印,得同里著名书画家孙增禄、徐菊庵二位长者的诱发。后到上海读书,又拜识了吴昌硕先生及丰子恺老师,从此对于刻印,便决心作为我在艺术上一种探索的对象,没有间断,直到如今。”该书系收集他为我国一大批著名书画家所刻的印。此册系87年出版,其后刻者未收。篆刻艺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与书画关系十分密切。所以,能为囊括从民国至解放后的许多书画家治印,恐亦罕见其俦矣。

钱君匋刻 六亿神洲尽舜尧

西泠印社藏


钱老的篆刻,最初是从秦汉玺印入手的;到上海后曾亲聆吴昌硕的教诲,汲取其粗头乱服的残缺美;同时,他又喜欢赵之谦、赵叔孺、黄牧甫的神韵。终于,创造出工放兼容,风格多变,时出新意的风格。他尤其喜欢大印,以为大印不易刻,但刻得好,形助其势,气象磅礴。1985年,曾梓行《钱君甸刻长跋巨印选》一册,以此为选题自古所无。清中期以来,印人提倡“印外求印”,故而研究金石铭刻之风甚盛。钱老喜欢收集金石资料,每以之入印。又每取楷、隶作印,参以适当的人为残损,很具金石韵味。


钱老对边款十分重视,认为这是印学艺术的重要部分。上述以“长款”为题的印选中,有用隶书刻款189字者(见“夜潮秋月相思”印)。印款上,文章则典雅富瞻,诗词则满把珠玉,足见钱老在文学上的修养极高。如“钟声送尽流光”一印,亦为刻五面长跋。其文如下:“余幼居屠甸寂照寺西,昕夕必闻寺钟。及长,客杭之吴山,山寺钟声,或透晓雾而荡漾枕衾,或随暮蔼而飘堕几席。暮年,徙沪之澄衷中学,讲舍之侧,有层楼巨钟,憩迹其下,至移十霜。报时之音,晨昏不息。1937年秋,日寇侵沪,仓皇离校,奔流湘鄂等地,不复再闻钟声。翌年还沪,寓海宁路。每值南风,江海关巨钟犹可隐约而闻。溯自幼而少而壮大,钟声送尽流光,回首一事无成。今老矣,初明成事之途,唯与工农结合。壁间小钟滴答,促余践之,余决尽余年以赴。1953年冬,君甸刻并记。”


由于钱老的书法各体均能,造诣极高,故真、草、隶、篆在边款中均有之。其中,尤以草书为最特长。1995年出版之《钱君匋印跋书法选》中,共收草书75页(占全书之40%)。其一种电闪雷鸣的气势,抑扬顿挫的韵律,给人以极深的印象。


钱老著作等身。仅以印学论,早在1944年,辑自刻印成《钱君匋印存》;1954年,又成《君匋印选》;均系二册。1960年,辑所藏赵之谦印成《豫堂藏印甲集》;1962年,辑所藏吴昌硕印成《豫堂藏印乙集》;1966年,辑所藏黄牧甫印成《丛翠堂藏印》。1961年,自刻《长征印谱》;1979年,出版《长征印谱重辑本》。1963年,与叶潞渊合著《中国玺印源流》。1981年,出版《钱刻鲁迅笔名印谱》。1992年出版《君匋艺术院藏印集》,书前有长篇论文《谈印随想录》。1988年,出版《君匋谈艺》。






编辑: 唐晓星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5055321958、18955186978

©2005-2020 zhuokearts.com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