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之行——地理边界与精神故乡·民间艺术展”展出

日期:2021-02-24 17:01:07 来源:中国美术报

展览 >“黄河之行——地理边界与精神故乡·民间艺术展”展出


在辛丑牛年春节期间,北京SKP联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纯粹、汉声杂志社、上尚艺苑,于1月25日至2月28日期间举办了“黄河之行——地理边界与精神故乡·民间艺术展”民俗民艺大展。

本次展览特别邀请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黄河十四走》作者杨先让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史论系教授杨阳作为学术顾问,马天意作为策展人;重点推出了画家、艺术理论家乔晓光,国家级皮影制作传承人、威尼斯双年展参展艺术家汪天稳,以及省级工艺美术大师汪海燕,艺术家、西安美术学院教授实验艺术系教授郭庆丰等中国优秀的当代民间艺术家,构建当代艺术与传统艺术的对话,开启都市人对民间艺术生命的感知。

本次展览特别之处在于,北京SKP内外共设置三处不同形式的展览空间,内外联动,形成一条民俗+艺术+时尚交相辉映的游逛路线,呼应着黄河民间艺术的脉搏。 

其中,北京SKP艺术橱窗,展出了来自国家级皮影制作传承人汪天稳、省级工艺美术大师汪海燕的皮影54件,及皮影演奏乐器约13件。


展览第一部分:社火巡游 
2021.1.25-2.28


这一部分作品以“社火巡游”为主题。社火,是春节期间流行于中国民间的一种民俗活动,意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万事如意。汪天稳和汪海燕两人的皮影作品,展示了陕西年节时社火活动的热闹景象,也展现出老师与学生、故乡与乡民、父亲与女儿三种维度的传承。


国家级皮影制作传承人汪天稳


陕西省民协副秘书长、省级工艺美术大师汪海燕


展览第二部分:神秘的石头 
2021.1.25-2.18


北京SKP4层中央K大道,展出了45座来自陕北大地的石狮,其中最古老的可追溯至元代。

这一部分以“神秘的石头”为主题,其中所展示的石雕,全部来自画家、教授郭庆丰的私人收藏。这些从历史烟尘中被打捞起来的石头,实际上是一系列重要的文化坐标,并组成了一张较为完整的文化地图,通过这些特别的标识,我们可以前往它隐秘的精神空间。


画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者、西安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教授郭庆丰


览第三部分:隐鱼的城 
2021.1.25-2.28


北京SKP4层展览空间RENDEZ-VOUS GALLERY,展出了艺术家乔晓光“当代与传统交融”的剪纸作品16幅、水墨作品13幅。

展览以“隐鱼的城”为主题,这是乔晓光用剪纸、水墨等传统手法进行的当代艺术创作,是从传统民间艺术中生长出的当代艺术,既是《黄河十四走》精神的传承,又体现了传统民间艺术与当代艺术的交融。


中国民协副主席、画家、艺术理论家、中央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乔晓光  



展览介绍

民间艺术:地理边界与精神故乡


中国民间艺术,是在自生自灭中向前发展的,却又极其坦然地与百姓相伴共存,支撑着一个民族的元气和凝聚力。在古老的黄河流域,许多源远流长的民俗文化和民间技艺砥砺住岁月的磨损,凝聚着传承千年的民间智慧与艺术精神。

中国民间艺术涉及考古学、哲学、人类学、美学等学科,是内涵丰富的艺术门类。百姓就地取材,形成了展览中质朴热烈、富有张力的艺术品。它们也交织成为一张独特的文化地图,为我们指引着黄河民间艺术的“隐秘基因”。

20 世纪80年代,杨先让先生率队考察黄河流域民间艺术,完成了⼀系列艰苦而扎实的田野工作,并出版《黄河十四走》,将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带入艺术学府,其研究成果具有不可估量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  

本次展览在北京SKP三个不同的空间进行呈现。陕西民间的皮影艺术,黄河流域的石狮收藏,当代剪纸、水墨作品,构建起当代艺术与民间艺术的对话,也让我们看到一群活跃于当代的优秀艺术家,如何从中国民间美术的知识和哲学思想中形成自己的艺术语言,为古老的民间艺术赋予新的生命力。这既是《黄河十四走》精神的传承,又体现了传统民间艺术与当代艺术的交融。


编辑: 方娟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5055321958、18955186978

©2005-2020 zhuokearts.com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