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居“四君子”之首,更与松、竹并称“岁寒三友”,自古以来得君子所爱。

文人爱梅之情结深潜而久远。闲居四野的文人,以品梅为趣,多出于对孤傲高洁品格的追求。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隐居西湖孤山二十年,有“梅妻鹤子”的典故留史。“疏影横斜”、“暗香浮动”寥寥几字,便已勾勒出一番妙景。

王翚 寻梅图
124.3×55.5 cm
成交价:RMB 3,808,000
中国嘉德2007秋季拍卖会
踏雪寻梅,更是文人的一大雅事,古有诗云:“无事不寻梅,得梅归去来。雪深春尚浅,一半到家开。”寻梅的趣味在于“探”,是蓦然回首处的人间绝色。

张大千 梅花高士
94×48.5 cm
成交价:RMB 11,500,000
中国嘉德2016秋季拍卖会
梅,有着幽姿淑韵的美,如同中国文人心上的一粒朱砂痣,是文人高士的精神归宿,何其难得,又何其诗意。

“梅,卉之清介者也”。千百年来,咏梅画梅者留下大量书画寄情。据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载,南朝梁代张僧繇画有《咏梅图》。至宋代,文人对梅花的喜爱更是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并延续至今。范成大的《梅谱》、华光和尚仲仁的《华光梅谱》便是宋文人爱梅的佐证。
范成大在《梅谱》中认为:“梅以韵胜,以格高,故以横斜疏瘦与老枝怪石为贵。”赏梅,离不开“稀、老、瘦、含”四字。这一审美对梅画的创作影响深远。

齐白石 梅石双清
131×33 cm
成交价:RMB 1,127,000
中国嘉德2020春季拍卖会
文人们常常在画中寄托个人情思,“双清图”便是典型。“双清图”常以梅、兰、竹、菊、石、松为主要描绘对象,选取其中的两种组合。自古以来,“清”是中国文人画家们最崇尚的一种品质,梅石的组合则更显清逸之气。

陆俨少 梅香册
30×32 cm(每幅)
成交价:RMB 2,875,000
中国嘉德2019春季拍卖会
“香非在蕊,香非在萼,骨中香彻。”梅的香气清幽绝俗。画家爱梅,写梅“香”,更重风骨,借此表达虚静的意境与情怀。

李可染 人在万点梅花中
70×46 cm
成交价:RMB 9,890,000
中国嘉德2011秋季拍卖会
梅,开在一年的终结,也开在一年的伊始。梅的气质也不仅限于“清”、“静”,以繁密的红梅闹春,则显得热烈而欢快,生机盎然,为新春更增添了浓浓的年味。

花开总有时,花落韵常在。梅枝敧斜,不仅在文人的诗词里、画作里,也进入到文人的生活用度中。

明永乐 青花折枝花果纹梅瓶
H 29 cm
成交价:RMB 25,300,000
中国嘉德2020秋季拍卖会
梅瓶,因酒而生,称之为“酒经”、“经瓶”。因为细小的瓶口最适宜插梅枝,便被爱梅如命的文人改称为“梅瓶”。历代梅瓶,以明永乐时期的造型最美,最具代表性。

清雍正 红釉梅瓶
H 22.5 cm
成交价:RMB 3,795,000
中国嘉德2019秋季拍卖会
《长物志》云:“古铜壶、龙泉、均州瓶有极高大二三尺者,别无可用,冬日投以硫磺,斫大枝梅花插供亦得”。梅瓶优雅的器身曲线,如同冰清玉洁的佳人执梅而立,在案头散发着独特的逸韵。

清早期 龚心钊旧藏陈鸣远制拼砂梅桩壶
宽13.7 cm
成交价:RMB 3,584,000
中国嘉德2010秋季拍卖会
文人爱梅花盏,执手间似有香气萦绕,也爱梅桩壶的清新出尘之品位,品茶间亦能体会梅枝傲骨不屈的气格。

梅花三弄一曲,余音不绝。
赏梅,发乎于心,才可得另一番滋味。立春已至,大地回暖,九州芬芳,赏梅正当时。



皖公网安备 34010402700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