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漫生活
日期:2021-01-29 16:34:07 来源:中国嘉德
拍卖
>文人漫生活
案头清供,是文人雅致闲适之生活的缩影,体现了古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精神追求。斋室之中,置奇石嘉木,或立或卧,恍然间享林野之趣,与造物游。设花器香事,摆案上小器诸件,燕闲之日,蕉竹掩映,燕雀啼鸣,烹茶焚香赏花,听焦桐之音,赏案上雅玩,不亦乐乎?本期网络拍卖,家具工艺品部继续推出“文人漫生活”专场,甄选数十件奇石嘉木、花器香道、文房小品、古琴、地毯等文房清供,一展文人漫生活之精神。熏炉竹根质,随形而雕,椭圆形,平顶平底,节疤外露,排列似蜿蜒盘旋。内置银胆。炉盖亦银制,镂雕折枝石榴。两只石榴一大一小交错排列,其间枝蔓环绕,叶片舒展。整器造型简洁古朴,既保留自然之妙,又有精巧匠心。
Lot 10010
清
硬木瓜棱形香插
H 10.5 cm
起拍价:RMB 1,000

香插硬木制,短口,圆柱身形,柱体上做成凸棱,从上俯视,犹如花瓣,线条流畅简洁,富有现代设计感。此器质地细密,造型典雅包浆浑厚,轻盈可爱,莹彩温润,藏用得宜。


花插取奇木匠心随材而巧作,器型别致,长颈,鼓腹,平底。其周身因质顺形,纹理纠结,疤节扭曲,巧妙地利用奇木天然的形态,略加打磨。整器玲珑怪巧,以其天然去雕饰的韵味为书斋增添野逸之趣。


摆件取奇木为材,随形雕琢而成。外壁瘿结累累,高低起伏,疏密得体,仿若奇木浑然天成,颇具天然意趣。其中部掏挖,亦可作水丞之用。此器有自然天成之趣,置于几案,实用之余,如同置老树槎根于案头,宛若将自然之韵融入书斋,有古朴清雅之韵,体现主人追求自然返璞的天成之境。

山子石制,立体圆雕作听瀑图。崖石叠嶂间,有苍松挺立,枝干虬曲,松针茂密如盘。层峦间,有溪水顺幽涧瀑流而下。一位高士拄杖立于瀑边,仰首而往潺潺水流。整器雕琢细腻传神,层次分明,刀工遒劲,颇有文心雅趣。


此赏石灵璧石制,形态独特,色泽青润,油亮有泽,可见赏玩痕迹。其最大程度保留原始嶙峋肌理,层层叠叠,褶皱如皴。间生褐线,可谓质、色、彩、纹、形皆备,文秀雅致,置于书斋案头,顿时生色。下配木座。


摆件铜制,加以鎏金工艺,立体圆雕卧牛形象。作伏卧状,昂首蜷身,双耳后扬,圆目微瞪,四肢蜷曲。整器形神兼备,简洁质朴,,灵动传神,富有生趣。
在古代艺术作品中,常能见到创作者将牛作为重要的艺术形象进行传神的刻画。在禅宗以及道教的观念里,也对牛有特殊的亲近与好感,令人联想到宁静的田园生活,远离世俗尘嚣。道教始祖老子,其形象亦常随牛出现于画中。除了画作,以圆雕手法来刻画牛的形象亦早已有之,此风到了清代大为流行。

银饰成对,作双雁携飞,回首顾盼。整器雕琢精致,雁羽刻画细腻,栩栩如生。古人视大雁为忠贞之鸟,比拟婚姻幸福美满。《诗经•邶风•匏有苦叶》中载有“雍雍鸣雁,旭日始旦。士如归妻,迨冰为泮”之句。


摆件铜制,作戏球狮造型。雄狮呈回首状,双耳后扬,隐匿于鬃毛之中。深眉圆目,阔鼻宽唇,张吻露齿,有嘶吼长啸之感,威武逼人。其身姿健硕,躯干挺直,尾鬃上扬,爪间嬉戏一只绣球,绸带飘扬,增添几分灵动之态。

戏球狮,又叫网球狮,从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案双狮戏球图演变而来。狮子戏球被认为可以祛邪化吉。


带钩铜制,正面浮雕鱼化龙图案。鳌鱼龙首鱼身,跃身于海浪之间,银鳞历历,仰首向天,张嘴长吼,整体造型灵活生动,古意盎然。带钩是古人束腰革带上的钩,流行于先秦至汉代,明清时期崇尚复古,又再度流行。多用铜制,亦有用铁或玉等制作者。

相传在远古时代,金、银色的鲤鱼想跳过龙门,飞入云端升天化为龙。宋陆佃《埤雅》云:“鲤鱼之贵,俗说鱼跃龙门过而为龙,唯鲤为然。是以仙人乘龙亦为骑鲤。”清张树辑《三秦记》云:“江海大鱼薄集龙门下,数千,不得上。上则为龙,不上者鱼,故云曝腮龙门。”故龙首鱼身的鳌鱼寓有仕子科举高中、求得功名且步步高升,平步青云之意。


香薰铜制,呈椭圆形,平顶平底,腹部微鼓。子母口,内置托盘。盖顶镂雕锦地纹,侧壁作壸门开光,内镂雕缠枝纹为饰。整器雕琢精巧,焚香之时,一缕清烟顺着镂空处袅袅而升,香雾缭绕,意趣盎然。


摩羯鱼为佛教中的一种神鱼,龙首鱼身,其地位类似中国的河神。摩羯的形象是几种动物拼凑而成,由此可见印度的摩羯与中国的龙、凤、麒麟一样均属凭想象集中数种动物为一体的纹饰。这种纹饰大约出现于公元三世纪中叶,公元四世纪传入中国。《洛阳迦蓝记》记载有如来作摩羯大鱼,从河而出,十二年以肉济人处,起塔为记。


花插铜制,表面鎏金而成。通体外壁宛若虯曲的梅枝,树瘤、树洞、枝蔓皆栩栩如生,形象生动。明清兩朝,以天然形制的文玩,為文人墨客所喜好。

香瓶铜制,圆口,长直颈,扁鼓腹,底承圈足。颈部仿竹节造型作凸弦纹为饰,简约中不失素雅。香瓶作为“瓶炉三事”之一,是香道必备之物,也因其风雅常见于吟咏,如宋代无名氏《更漏子》词云:“宝香瓶,桐叶卷。荡水痕微还远。思乡信,觉春迟。野梅初见时。佛家还以香瓶作为供奉之具,功德殊胜,如《佛说普曜经》云:“明月珠宝诸天玉女各赍香瓶。散华烧香。”


香盘白铜制成,呈扇形,浅腹平底。盘心左侧阴刻花鸟图,虬梅怒放,其老枝蜿蜒,枝头花朵簇拥而绽,生趣盎然。两只雀鸟,一只立于枝头,一只展翅回首,鸟喙微启,似鸣吟春色。右侧镌有诗文:“梅花昨夜将春色,开到溪南第一桥”,携“寿”、“福”连珠印,恰和画意。


摆件白石制,石质细腻莹润,浮雕白哈尔像。现三面六臂象,头戴毡帽,怒目圆睁,呲牙咧嘴,表情凶忿。躯体短粗丰肥,六臂持有弓箭、剑等法器。其坐于麒麟背上,麒麟脚踩莲花,周身祥云缭绕。整器刻画细腻生动,造型生动写实,纹饰繁而不乱。

白哈尔是藏传佛教中声名显赫的护法,他原是突厥地方的守护神,莲花生大士用智谋将其请到藏地桑耶寺担任护法。后五世达赖又将其迎请到拉萨而成为格鲁派所奉世间护法神的主神,为五明王护法之首。他专司“事业”,所以又称“事业王”。

H 4.5 cm;28.3 g/4.3×3.4×5.7 cm;78.4 g
造像铜鎏金而成,文殊菩萨跏趺坐于莲花宝座之上。左手於胸前施说法印,且持一株莲花开于左肩,上置经书,右手高举持宝剑。经书和宝剑是文殊菩萨的重要标识。头戴宝冠,束发高髻,宝珠顶严。面相方圆,长眉细目,鼻梁高挺,表情沉静。耳垂圆珰帔帛搭于双肩。躯体健壮,体态均称,结构合理。上身袒露,胸前饰有璎珞,臂部、手部、踝部都饰有钏环。束腰仰覆式莲花座,座顶边缘饰连珠纹一周,排列规整。配银制佛龛,正面篆刻花卉、蝙蝠纹。


造像铜质,观音立于莲瓣之上,手持净瓶,体态婀娜。净瓶观音是观世音造像的一种,北朝至隋代开始流行,观音手持净瓶杨柳, 净瓶中盛满甘露,象征着具有无量的智慧和神通的观世音以大慈大悲的甘露遍撒人间,普救众生疾苦。
水盂以精铜铸成,精巧玲珑。整器作鸳鸯趴伏小栖之态,脑扁喙,冠羽后倚,颈部羽毛自然披落,身形肥硕,双翅贴附两侧,短尾上翘。通体以错银工艺嵌饰,描摹羽翼走向。下配木座。


砚端石制,砚面开大淌池,光润平坦,便于磨墨。砚堂呈斜坡状,凹下一端亦可储墨。砚侧镌有铭文:“朴而文,见天真。雍正□元□□十月,南村。”整器造型简约质朴。

高凤翰(1683-1749),扬州八怪之一,清代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又名翰,字西园,号南村,又号南阜、云阜,别号因地、因时、因病等40多个,晚因病风痹。山东胶州三里河村人。雍正初,以诸生荐得官,为歙县县丞,署绩溪知县,罢归。性豪迈不羁,精于金石书画,画山水花鸟俱工,工诗,尤嗜砚,藏砚千,皆自为铭词手镌之。平生藏砚达千余方之多。且择其佳品加以铭跋题署镌刻,著《砚史》四卷,收砚图一百一十二幅。


砚白端石制,呈长方形,边角打磨圆润,造型规整端雅。砚面开大淌池,平坦开阔,便于磨墨,表面可见朱砂存痕。背面设覆手,内铲地浮雕提梁卣,纹饰精美,刻画细腻传神。

白端石色泽皎洁如白玉,产自端州北郊七星岩一带,因历代禁采,故白端砚存世较稀少。白端硬度比紫端石大,古人用以研磨朱砂等。这种用来研朱的砚也称朱砚。

砚端石制,作长方形,边角转折圆润自然。砚边内沿处饰一周阳线。砚堂平坦开阔,便于磨墨。砚额处作凹池,以便储墨。墨池中央浮雕螭龙纹,威严孔武,雕琢细腻生动。背部作覆手。侧面镌刻“吴雯”二字。配天地盖盒。
盘成对,菊瓣式,拟秋菊之形,浅弧壁,圈足。胎轻盘薄,漆色朱红,盘壁花瓣大小分布均匀,线条优美舒畅,造型秀美端正,风姿清秀典雅。盘底圈足内通体髹黑漆,呈色偏暗褐,漆质油润,亮泽含蓄。整器素面无纹,仅以造型之美,达到臻美,简约大气。


橄榄尊以紫砂为胎,挂蓝釉烧成。圆小口,溜肩,鼓腹,至底部微敛,收以圈足。底部镌有“葛明祥制”楷书落款。整器造型规整典雅,釉色莹润。


罐圆口平沿,短束颈,溜肩鼓腹,底承矮圈足。罐身施黑釉,剔刻花卉纹。整器造型稳重饱满,端庄典雅。


茶叶罐造型规整饱满。圆口平沿,短束颈,丰肩,鼓腹下收,圈足微撇。配荷叶式盖,口沿荷叶边起伏平缓,盖钮低矮。通体施青釉,外壁及盖面在青釉上点饰铁褐色斑点,斑点不规则分布在瓶身,大小、色泽各异,独具一格。

荷叶盖罐是中国瓷器中典型且著名的一种器形。荷叶盖罐始见于金代、南宋,盛行于元,衰于明,因盖作荷叶状而得名。器型有大小之分,小者可盛放茶叶,大者用来盛酒或储水、存物。

通长 121 cm 肩宽 18.5 cm 尾宽 13 cm
琴以杉木为面,梓木为底,通体黑漆间朱漆,施纯鹿角霜灰胎。长方池沼,蚌徽,紫檀木琴轸与岳尾。此琴形制优美,音色清丽,泠泠如环佩,弹之若敲金。按弹灵便,音声松透,余韵悠长。
静观山房主人许大涛先生,痴迷古美,致意典章名物、音乐翰墨,进而博其学于经史,发其思于鼎彝名器,广闻见识。人有志节,不甘老于器物堆中,以搜奇聚美为能而作身家之计者,而从事于斯者亦十年矣。于是明其本心,从其所好,乃于甲午之秋转而斫琴,然后向日之隐忧一朝洒然,而其半生之所学亦得其所用,遂能乐之不倦,若将终身焉。学琴于天津音乐学院教授、古琴演奏家李凤云老师,手抚心得音中律、曲中节。闻见既博,又能知音审律,故所斫之琴颇为琴友方家赏识。
朱长文《琴史》以为“琴有四美:一曰良材,二曰善斫,三曰妙指,四曰正心。”四美俱全诚非易事,良材虽关乎际遇,亦可以力求而详择;善斫、妙指可由善学颖悟而契入,盖“惟熟耳”;敬于此三者而不苟焉,亦可谓正心而已矣。静观造琴,以存四美为孜孜所求,纳古传心穷其所极矣。

工艺:栽绒,手工纺线,植物染色,手工编织,8字扣。道数及扣数:每平方英尺100道,约430,000个扣。此毯取材于敦煌莫高窟第217窟,盛唐时期壁画,原图由著名学者、艺术设计家刘珂艳临摹整理。

毯圆形,取材于佛像身后的背光图案。地毯分为三部分,中央为八瓣莲花团窠图案,外侧米黄色大地上十二缠枝莲围绕团窠两两紧密相连,最外侧宝蓝色大地上,莲花团花图案满铺,整朵、半朵交错分布,寓意绵延无边。整毯呈放射状构图,配色大胆,采用明黄、大红、叶绿、宝蓝诸色,繁而不乱,艳而不浮,华丽典雅。
工艺:栽绒,手工纺线,植物染色,手工编织,8字扣。道数及扣数:100道,每平方英尺10,000个8字扣,共414,300个扣。
此毯取材于盛唐时期敦煌莫高窟第148窟,由著名画家、艺术设计家常沙娜临摹整理。

走廊毯大地中轴线上交替排列放射状的蓝绿茶花和团花,两边空隙处点缀半个较小花朵,最终加以黄红联珠纹和绿边素边。茶花又名曼陀罗花,是佛教中的吉祥点缀花卉。相传佛祖传法时手拈曼陀罗花枝,漫天便飘下曼陀罗花的花瓣雨。因此茶花也被赋予了宁静安详、吉祥如意、佛光普照的美好含义。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