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复始—质押艺术品专场” 由杭州市相关政府委托的拍卖专场。共计中国书画35件。专场作品大多都由国内知名拍卖行释出,来源清晰可靠,其中多有乘心雅玩之妙品。

一元复始--质押艺术品专场
23日00:00-24日21:00
物之藏于所好,在本次网拍专场以沈子丞,俞曲园,钱名山三家作品居多,并涵盖三家各个时期不同风貌得呈献。足见原主人之精心购藏之心。在此专场中,无论是入手一件小品雅玩闲趣,还是购入整个专题进行收藏研究,都是不错的选择。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在2021年网拍的首个专场中,我们以这样一个估价真实且美好的专场作为对于广大藏家的回馈,还望各位师友多多关注。

吴昌硕(1844-1927) 富贵花开
纸本立轴 1919年
题识:酒满金罍,富贵花开,咏花愧乏青莲才。己未初秋吴昌硕年七十有六时客沪。
钤印:苍石、重游泮水
尺寸:133.5×34cm

沈子丞(1904-1996)王维诗意图
纸本立轴
款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一平同志属,子丞。
钤印:之淳
鉴藏印:齐东野人、海隅书屋、春风不染白髭须
题签:沈子丞王维诗意图。
尺寸:67×41.5cm
备注:王一平上款。王一平(1914-2007),斋名“海隅文房”、“海隅书屋”、“小方壶石室”,山东荣成人。1932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上海副市长、市委书记、市政协主席。

沈子丞(1904-1996)论道图
纸本立轴 1992年作
款识:我画意造本无法,深老胸中定有诗。壬申夏五月,听蛙翁,子丞。
钤印:之淳、淳戏
尺寸:67.5×67.5cm

俞樾(1821-1907)隶书七言联
纸本立轴
释文:大处发挥经史子,闲中消遣画诗书。
款识:融斋大兄属,曲园俞樾。
钤印:先皇天语写作俱佳、俞樾之印、荫父
尺寸:128×30cm×2

俞樾(1821-1907)隶书七言联
纸本立轴
释文:木榻高眠听鸟语,石梁闲坐看鱼行。
款识:曲园俞樾。
钤印:俞樾长寿、曲园居士
尺寸:133×31cm×2

钱振鍠(1875-1944)行书七言联
纸本立轴
释文:句漏丹砂开灶晚,商颜芝草满山春。
款识:景贤仁兄正之,钱振鍠名山。
钤印:癸卯进士、名山
鉴藏印:耕读斋珍藏印、海涵传家之宝
尺寸:167.5×35cm×2

盈华神工--铜镜专场
23日00:00-24日22:00
明镜所以察形,往古所以知今。中国古代铜镜纹饰刻画精细隽秀绚丽多姿,铭文书写文体优美辞旨温雅,文化底蕴精深博大,铸造工艺鬼斧神工,创造了无比灿烂和举世无双的中国铜镜文化。本次网拍拍卖汇聚小铜镜精品三十面,基本涵盖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镜种,希望能得到藏家们的青睐。

特殊版万象纹博局镜(全品相)
直径:10 厚度:0.3 重量:172
圆形,圆钮,柿蒂纹座。双线凹面方格外四边装饰变形“TL”纹、四角“V”纹装饰圆钮座乳钉将主纹饰分为四方八区,其间饰万象纹,主纹外饰一周栉齿纹。宽厚平缘上饰一周双线锯齿连珠纹。此镜为特殊版博局镜,黑漆古,品相上佳。
四山镜
直径:9.8 厚度:0.4 重量134
圆形,三弦钮,方钮座。镜纹饰精细缜密,版模光气具佳,保存完整。弦钮,方钮座,钮座外置方形凹面宽带界格,饰四个右倾的“山”字纹,山字纹的底边平行于界格的四边围绕镜钮组成一个菱形, 羽状纹铺地,素卷缘。

犀牛望月故事镜(全品相)
直径:12.5 厚度:0.4 重量:382
圆形,圆钮,镜纽上方一弯新月当空,下方海浪碧波万顷,镜钮两侧,波浪之中浮现两只鱼化龙。钮下水中一牛,立于大石之上回首望月。素宽缘。犀牛望月是宋辽时期经典题材铜镜,此面铜镜构图少见。

海兽葡萄镜(全品相)
直径:10.1 厚度:0.3重量:309
圆形,伏兽钮。一圈凸梁将镜背纹饰分为内外两区。内区纹饰为高浮雕四只海兽,皆身躯曲卧,昂首仰天,攀援蹲伏于葡萄枝蔓之间。外区一圈饰以八只禽鸟展翅飞翔或停栖于葡萄枝蔓间。葡萄蔓枝卷曲纠缠,爬过凸弦纹梁脊,俗称“过梁”。高镜缘缓倾面饰连排卷云纹。

蟠螭龙纹镜
直径:15.7 厚度:0.3 重量:382
镜黑漆古,版模细腻。三弦钮,内连弧纹缘。镜以云雷纹铺设底纹,主纹为宽平突起的粗折线,环绕镜钮勾画出三条屈曲盘绕的龙纹。纹饰造型古朴华丽,螭龙线条遒劲凝厉,纹饰间有三组菱形纹饰点缀。铜镜铸造精细,光气极佳。

龙钮海兽孔雀葡萄镜(全品相)
直径:14.3厚度:1.1重量:694
圆形,龙钮。一圈连珠纹凸梁将镜背纹饰分为内外两区。内区纹饰为高浮雕四只海兽和两只孔雀,海兽皆身躯曲卧,昂首仰天,两只孔雀造型各异回首梳毛,皆攀援蹲伏于葡萄枝蔓之间。外区一圈饰以只只禽鸟展翅飞翔或停栖于葡萄枝蔓间,高镜缘缓倾面饰连排卷叶纹。
海兽孔雀葡萄镜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结晶,亦是诞生于丝路文明之上的匠心之作,其高妙的艺术设计既有浓厚的异域色彩,又有丰富的传统文化意味,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它集多种吉祥纹饰于一体,寄托着人们对消灾避祸、多子多福的美好生活的追求;它见证了一个文化大交融的时代,不仅反映了外来文化的中原化,亦是古代历史文化与风尚的直接体现,由此可窥见大唐的繁荣昌盛。



皖公网安备 34010402700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