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外之意——学术研究展”即将在合肥-久留米友好美术馆展出

日期:2020-11-10 14:45:53 来源:合肥久留米友好美术馆

展览 >“言外之意——学术研究展”即将在合肥-久留米友好美术馆展出

  邀请函  

  Exhibition  Invitation

1

尊敬的     ,

“言外之意——学术研究展”(参展画家:叶向明、文祯非、李学峰),定于2020年11月12日下午3:30在合肥-久留米友好美术馆举办开幕式,敬请出席。

合肥-久留米友好美术馆

2020年11月6日

■ 学术主持

范晓楠

(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后,艺术评论家)

■ 参展艺术家

叶向明、文祯非、李学峰

■ 主办单位

合肥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深圳市美术家协会

关山月美术馆、岭南美术馆

宁波画院、岭南画院

■ 承办单位

合肥-久留米友好美术馆

■ 时间地点

11月10日-17日、合肥-久留米友好美术馆

前  言

范晓楠

(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后,艺术评论家)

谈及20世纪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用结构主义研究语言学的方法让我们了解到人类语言中所蕴含的潜在的文化结构,即社会的“思想结构”。此种方法推动了各个学科领域对自身固有范式的革新与反思,艺术领域亦不例外。中国绘画自古蕴含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如果用后现代语言学的视角反观中国语言文化中所承载的文化结构与艺术发展的密切关联,会对我们有更多新的启示。

“言外之意”本指在话语中所描述的表层意义之外另有其他深意没有直接表明。如从绘画或具体到“写意油画”领域分析,画家无论通过何种绘画语言形式,无论是书写、泼洒、厚涂、刮擦以及利用文化符号的隐喻,最终所追求和表达的立脚点均指向了绘画语言之外的“意象”或“意境”,而这个“意”,早已渗透在中国的语言文化结构中。本次“言外之意”学术研究展正是基于对三位参展艺术家不同形式的绘画语言的深入分析,探究他们在绘画语言中所潜藏的文化结构和意义指向,他们结合中西方不同的绘画语言,在“能指”的具象与抽象的塑造间,最终均呈现出“所指”意指作用所要表达的意义。

李学峰和文祯非在绘画语言的选择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均喜欢用大画刀来刮擦塑造画面,所不同的是,李学峰比较重视油画材料本身不断覆盖挤压后形成的参差色面和凸凹缝线,注重画面的厚重感和反复塑造后形成的稳定的色层以及肌理的结构,在周而复始的材料语言的厚层之下,寻求意象维度的多种可能。而文祯非更关注在其绘画中对具象形象辨识度的破除,他运用刮刀反复刮涂画面形成模糊与抽象的纹理质感,在此之上再次塑造具象的形象与内容,然后再次利用刮刀刮擦涂抹,使不同阶段画面中所塑造的具象形象层层叠叠隐藏在抽象的划痕之下,以此建立起其在具象与抽象之间所找寻的意境与意象的精神指向。叶向明的绘画与以上两位艺术家迥异,他在数十年的绘画中始终敏感于语言符号的生成和文化代码的序列编排,在深沉的理性建构中蕴藏激越的感性驱动,使其塑造的“文化符码”与其自身的情感经历以及当下的切身感受密切相关,在符号的能指与所指间,建构起一套自己的语言结构和表意方式,在斑斓的色彩与精炼的笔痕间,塑造出抽象与具象繁复叠压的密集结构。

以此观之,三位艺术家在长期的绘画实践与探索中,逐渐形成符合自身性格特征和文化诉求的绘画语言方式,最终展现出迥异的绘画面貌和独具辨识度的风格特质,而在这些纷繁的语言之下,凝聚的却是艺术家们对于“言外之意”的长期寻觅与终极的表达。

2020年8月25日写于北京工作室

部分展出作品欣赏

2

水上丹霞系列之三  叶向明  布面油画  80×60cm  2014年

3

蓝调系列NO.18  叶向明  布面油画  61×51cm  2004年

4

行-系列H006  文祯非  油画  60×50cm  2018年

5

行·系列299  文祯非  油画  80×100cm  2015年

6

新疆游记系列之高台民居  李学峰  布面油画  100×80cm  2016年

7

江南系列-棠云  李学峰  布面油画  60×120cm  2020年

编辑: 唐晓星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5055321958、18955186978

©2005-2020 zhuokearts.com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