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设计制作过一件玉雕作品――《忘轮》,材质是南阳独山玉的。
这件玉雕作品我尝试了和自然界的“水”元素相结合,在情景中营造出透明而沉静的真实湖面感。
在2016年北京的一次展览中,有一位观者提出疑问,他说:“里面放的是水,但水作为材料的属性不是永恒的,过几天就干了”。的确,事实上不止是水,自然界中能触摸的元素没有哪一种是永恒的。如果有,那就只有“自然的轮回了”。也正是轮回无止,创作的灵感才无止。
我认为,作品本身的价值并不全为了摆在原地供品评或观赏,作品更本质的价值意义是,提供观赏者某种能够得到更神性的思维方式的来源。为此,我会不拘任何形式,释放玉作为创作对象的自由。而所谓的打破传统,只是顺道的必然路径。
打破不是否定,而是成长,作品的成长就是精神的成长。对身边的事物环境随时保持仔细观察的状态是我了解人性及心理的一个基本态度,然后是用心体会。体会这个东西,我一向认为是由不同的内心自然生出而并非刻意想出来的,更加不是单一地学习来的。内心就像一面镜子,映射内容多了自然就包含丰富了,怎样将诸多人性及心理透彻地映入内心这面镜子里,唯有凭借细观与积累。事实上,这也是很多行业都需要的做的课题。一些关于这方面的辅助途径,比如阅读、旅行之类的能在有限的生命里增加见闻的过程都值得体验。
在雕刻中,我不完全依赖灵感去创作。比起创作的耐心,灵感总是时有时无。
创作一件好的玉雕作品态度和出发点是最重要的,对自己的作品多点耐性、多点专注,真诚去完成它就好。
程礼方 安徽池州人
南传玉作艺术总监
朴石本纪艺术团队联合创始人之一
2016年于北京国际珠宝展举办“朴石本纪玉雕艺术个展”
多年前在南阳因机缘接触到玉,深深被玉这种材质的神秘性所吸引。在创作上尊重个人主观感受与玉的特质,以敬畏之心去读懂每一块玉,做到放下对玉的“剥离”和“植入”,融合并释放玉最美的一面。坚信在读玉的过程中,是对自我内心的审视挖掘与精神世界的追溯。倡导在审美上丢弃功利心,回到神性。一切由心出发,自然流淌,遗忘观念,超越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