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策划:黄琼
特邀顾问:王大濛 俞莹 庞飞
策展人:王茜
统 筹:詹皓
策展助理:陆轶凡 邬丹凤
特邀:龙华古寺方丈 照诚大和尚
参展艺术家:林曦明 韩敏 唐逸览 杨正新 张森 奚阿兴 韩硕 张培成 施大畏 金世元(韩) 赵立平 王大濛 马小娟 乐震文 丁筱芳 季平 陈琪 何曦 林明杰 沈伟 洪健 孙宽 鲍莺 张迎春 陈虎 甘永川 刘旭 庞飞 顾村言 郁枫 李恩成 孙怡健 薛俊华 余少钦 韩非 马新阳 唐铭泰 孔繁轩 沈垚 周全 徐旭峰
展览时间:2017年05月27日-06月04日(9:00-17:00 周一闭馆)
开幕时间:2017年05月27日 下午14:30
展览地址:徐汇艺术馆(淮海中路1413号)
主办:新闻晨报
承办:上海新闻晨报杂志社有限公司
特别支持:仙游园 怀真居 庆松堂
“忍寒苦,安淡泊,伍清泉,侣白石”,菖蒲所代表的文人品格,经由书画家们的笔墨传诵、丹青写照,成为和兰花、水仙、菊花那样真正的“四雅”。5月27日至6月4日在徐汇艺术馆举办的“蒲石雅韵——名家邀请展”,不但展示魅力无穷的蒲石盆景,更邀请到数十位海派书画名家,共同挥毫赞颂蒲石品格,蒲、石、书、画四雅俱备,这在海派画坛甚至在全国画坛都还是第一次。
菖蒲是“岁朝清供”图里的标配
文人玩菖蒲始于宋代,而在中国古画里,菖蒲也屡屡入画,明清以来,菖蒲从作为花鸟画里的一个点缀,发展到后来成为“岁朝清供”题材里的标配。“岁朝清供”指的是中国古代在农历正月初一,人们在室内放置于案头供观赏的物品摆设,包括各种盆景、插花、时令水果、奇石、古玩、文具等,为的是给厅堂、书斋增添生活情趣。这种逢年过节时的生活雅趣,被画家搬到宣纸上,成为中国画里一种特有的题材。
“岁朝清供”图中往往会出现水仙、牡丹、佛手、盆景、水果、瓷玉、铜器、文玩等,以迎祥纳福,倍增喜气,而文人画家们也往往喜欢在“岁朝清供”图中将菖蒲入画,借这种淡泊清雅的植物给画面增添几分雅意。
明清以来,“岁朝清供”图逐渐流行,而菖蒲的文化含义也渐渐被画家们所发掘,从“岁朝清供”图中独立而出,郑板桥、金冬心、苦瓜和尚、八大山人、罗聘、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朱屺瞻等都曾以菖蒲为题作画。
林曦明作品
韩敏作品
菖蒲和海派绘画十分有缘
海派绘画最早的开派人物赵之谦、任伯年、吴昌硕都是画菖蒲的顶尖高手,因此,菖蒲和海派绘画十分有缘。
赵之谦的“岁朝清供”图注重用笔的对比,牡丹花旁的绿草刚劲有力,细密如针刺,而蒲草则纷披疏散,得其大意,两者的粗细、收放对比强烈。而在用色上,赵之谦注重以色助墨,以墨醒色,墨色相宜。
海派第一代领军人物吴昌硕几乎年年都画“岁朝清供”图,他常取梅花、蒲草、水仙、秀石等组合并置于瓶盆等器物中,作为案头清供。吴昌硕的“岁朝清供”图往往色彩浓郁斑斓、对比强烈,形成热烈饱满的视觉效果;他画花卉大胆用西洋红点染,枝叶包括菖蒲则用水墨挥写,花盆、花架则以浓浓的篆籀笔意写出,铺陈高低错落,气韵生动。吴昌硕的“岁朝清供”题材引金石入画,保持了文人画的绘画图式和古雅情调,表达出了有如“岁寒三友”一般的韵味。
唐逸览作品
杨正新作品
朱屺瞻爱蒲、养蒲、画蒲
海派绘画大师朱屺瞻不但画菖蒲,生活中,他还是个菖蒲发烧友,他一生用过三个斋名,其中之一就是“养菖蒲室”。
据画家许恺德回忆,朱屺瞻家的客厅窗台上摆满了各式精致的小花盆,盆中栽种了各种菖蒲,格外引人注目。晚年除了绘画之外,含饴弄孙,玩蒲养眼,成了朱屺瞻先生的一种生活常态。菖蒲是朱先生绘画作品中的常见题材,时常与枇杷、梅花、兰花等画在一起,但所画菖蒲都是他家窗台上那些盆景的景物。
1983年的一幅菖蒲画,更是朱先生爱蒲、养蒲、画蒲的代表作。画面上有三盆形态各异的菖蒲,三个盆的位置有分有合,高低错落,上下两只盆朱先生只用老辣的墨线就勾出了立体的花盆,中间一盆在勾线后略施墨赭色,菖蒲则用生拙老辣的笔触画出,然后再施以淡花青,让菖蒲的清气、文气、雅气和静气都跃然纸上。
新加坡摄影家蔡斯民也回忆当年到上海来拍摄朱屺瞻先生时,恰逢朱先生正在创作其百岁画展时的《梅兰竹菊》巨作,由于朱先生性格内向,为了拍出好的效果,蔡斯民还特地租了辆汽车运了一盆盆菖蒲送到朱老所住宾馆,最后才顺利拍下了珍贵的照片。
张森作品
张森作品
蒲石文脉:赏石就是观己
“蒲石雅韵”邀请展策展顾问庞飞表示,“蒲石雅韵”展示的是一种融于血脉的中国传统文化。古代中国人的三观和大自然息息相关,中国人将自己也看作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且要求道法自然。因此,中国人处处会考虑个人和自然的关系,从崇山、造园到藏石、赏蒲……这些都是中国人发自内心的自然渴望,也是东方的文化基因。
对于石文化,最具精神敏感度的古代艺术家们,从个人名号上都进行了强化认同——石涛、石田、石道人、石友、石痴、白石、抱石、石鲁……中国艺术家可谓无石不欢。赏石就是观己,瘦、皱、透、漏,蕴含着中国文人的全部人生,瘦是风骨,皱是沧桑,透是旷达,漏是得失。
庞飞说,历代文人赏蒲藏石,不单是雅兴,更是道的追求,没有文化的玩物是单薄乏味的。在上海,从吴昌硕、朱屺瞻开始,他们玩物养志,文脉得以延续,此次“蒲石雅韵”邀请展的立意便是一次文脉上的“接着说”。
从海派绘画风格上,吴昌硕、朱屺瞻等前辈以金石入画,追求品格上的高洁和文化传承上的高古,其实也是站在东西方文化交汇处,对本民族文化的一种探本溯源。
韩硕作品
“蒲石雅韵”刷新“岁朝清供”题材
本次“蒲石雅韵”展邀请了海派老中青三代艺术家,他们的作品和蒲石并置展出,是一次文心的传递。近年来,雅石和菖蒲日益流行,更有大众化的趋向,此时,艺术家的参与,能更好地挖掘蒲石文化的内涵、精神象征意义,有助于这一高雅的群众文化活动的展开。
参加本次“蒲石雅韵”展的书画家有林曦明、韩敏、唐逸览、杨正新、张森、奚阿兴、张培成、施大畏、陈琪、乐震文、何曦、洪健、鲍莺等。他们的作品皆以蒲石为题,在昔日“岁朝清供”寓意吉祥的传统套路上有了刷新,他们将一草一石作为画面主体,运用各自所擅长的画法,描绘蒲石的姿态、情感、风骨、品格,注重蒲石内在精神性的描述,观赏“蒲石雅韵”作品,你仿佛看到的是一个个人物。“蒲石雅韵”将一种大众化的休闲娱乐上升为对中国人精神世界的认同、对民族文化基因的探寻,这便是从一草一石中悄悄印证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证明了传统文化顽强地根植于每一个中国人的内心和血脉之中。
张培成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