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现代化:思路在变 画风也在变

中国画现代化:思路在变 画风也在变

中国画现代化:思路在变 画风也在变

日期:2017-04-28 09:17:08 来源:中国文化报·美术文化周刊

美术 >中国画现代化:思路在变 画风也在变

月光如水照缁衣(国画) 1978年 卢沉

  思路在变 画风也在变
  我在艺术上进行自觉的探索,只是最近几年的事。说起来,还得归功于小品画的兴起。
  怎样才能使作品有自己的面貌,这是许多画家都在关心的问题。没有一套的,想学一套;有了一套的又想搞另一套。谁都不愿意自己面目不清,或者一辈子寄人篱下,拾人牙慧。
  有一个阶段,我成天苦思冥想,总想找到一种理想的风格,从此一劳永逸地按这个风格画下去。事实上很难做到。原因很简单,思路是活的,所画的内容不同,很难预先划定一个表现的框框。今天的想法和昨天的想法不一样,这一阶段的想法和那一阶段的想法不一样,甚至上午的想法和下午的想法不一样,硬要用一种画法来体现是不可能的。思路在变,画的风格也随着思路在变。
  开始,完全没有定见,信于乱抹,一会儿这样画,一会儿又那样画,简直有点“朝三暮四”,尝够了思路太活的苦头。
  后来,有意识地控制自己,按一个想法画一阵,再按另一个想法画一阵,每种想法都画上一批,尺寸不大,但是都有一定的数量。这办法比较见效。当然,这只是指经常性的小品练习,不是指特定构思的单幅创作。
  1977年与周恩聪合作《清洁工人的怀念》,这幅画为纪念周恩来同志逝世一周年而作。此画画得很快,倒不是有人催促,也不是约稿,而是周恩来同志在深夜的街头问候清洁工人这件事本身非常感人,我们一听到这事就很激动,于是连夜赶制,只用了几个晚上就完成了。
  创作是需要激情的,只有你非常想画的东西,才有可能感动别人。所以在创作中必须坚持要“有感而发”,提倡真情实感,反对无病呻吟。
  1978年画鲁迅像《月光如水照缁衣》,基本上是水墨,用色很少,根据主题,不能太强调月夜明净之美,荆棘丛是用宿墨画的,朦胧而又见笔,画面枯枝槎丫,以衬托鲁迅“怒向刀丛觅小诗”的悲愤心情。
  前此不久,与周恩聪合作《矿工图》之五,《同胞、汉奸和狗》。这套组画共有九幅。虽然最后的效果尚难预料,总的愿望是明确的:要用传统的水墨画工具为我们所热爱的老矿工,为在异族统治下的死难同胞,为稀有的幸存者立一个用画面组成的纪念碑。目的不是供人欣赏,而在使人震惊之后深思。但已展的这一幅,构图尚欠推敲,造型手法上有不协调之处。为了更好地体现我们的构思,必须在表现手法及艺术处理上进一步探索。
  现代化不只是题材更新
  我们深感修养的不足,因此而局限了我们的思路。为了创造无愧于我们时代的新中国画,我们必须着眼于未来,把视野扩大,努力汲取一切有益的养料。
  中国画的传统浩如烟海。历代艺术大师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艺术精品。这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但是我们得警惕,不要看花了眼,满足于传统笔墨的品位赞赏,满足于沿用现成的表现技法,而忘记了艺术最可贵的品质是独创,是不断地进行新形式的探索。
  有一位同志在一次座谈会上提出“中国画要现代化”,且不管这句话是针对什么,从这句话的一般涵义来讲,我是完全赞同的,并且愿意在中国画现代化的进军中当一名小卒,当一个吹鼓手。
  我认为,中国画现代化,就是要求中国画有一个大的变革,使之具有现代化,以符合时代的要求。有人反对中国画仍画梅、兰、竹、菊,说是老一套,不符合时代要求,这是在内容和取材上来划线。我不反对题材的更新,但是一幅画有没有现代感,并不取决于表现对象的更换,而在艺术作品本身是否具有现代人的思想感情、审美要求。即使是画古典人物,也可以具有现代的情趣,无论是立意、笔墨、造型、构图、艺术处理,都可以看出是出自现代人之手;相反,即使内容是新的,表现形式老一套,并不等于是现代化。至于认准只有把梅花画得红彤彤的、密密麻麻的才有时代气息,这就和要求画劳动人民只能画笑容一样简单可笑。
  中国画要现代化,就得借鉴。我认为只向传统学习还不够,必须同时向世界各民族的优秀艺术学习,包括研究和吸取西方现代艺术的成就。历来因统治者的盲目自大,中国人吃够了闭关自守的苦头。新中国成立三十年来,所谓的洋为中用,只片面学了苏联一家。对其他国家的艺术,特别是西方各国的现代艺术,很少介绍。尊一家而贬百家的结果,使我们的艺术眼光非常狭窄,降低了艺术欣赏标准,束缚了我们的艺术创造才能,现在,是把眼界放开的时候了。
  当然,主张中国画现代化,决不是要求我们去步西方现代派的后尘,而是要求扎根于民族的独创。中国画如果不扎根于民族之中,没有民族的风格,就不能满足人民的需要。坚持民族的特点与创新并不矛盾,我们的优秀传统从来就是推崇独创精神的,至今被人称颂的许多大画家,无不是因为有卓越的艺术创造。那些因循守旧的名家,也可能显赫一时,终究不为后人所取。从中华民族的历史上看,每个时代都有本时代值得自豪的艺术创造,史前的彩陶,商周的青铜器,汉魏六朝的石刻,唐宋的人物、花鸟,敦煌、永乐宫的壁画,明清的版画以及宋元以来的水墨写意画,一提起这些家珍,就令人神往,这就是我们进一步创造、发展的典范和出发点。
  中国画传统不只有笔墨
  可惜过去我们古为今用也没有搞得很好,对传统的学习有偏向。比如,搞中国画的,眼里只有水墨写意画,对大量的民间艺术、装饰艺术不重视,缺乏研究。而正是在这一部分的遗产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在创新时借鉴的精粹之物。又比如,在学习传统时,往往偏重于笔墨技法的继承,而忽视了形成不同艺术风格的其他造型手段的研究。
  为了更好地发展中国画,有利于大胆创新,必须对中国画的笔墨问题有个正确的认识,应把笔墨放在一个适当的位置。讲究笔墨,以书法入画,这是中国画的优良传统,也是历来品评中国画的重要标准,我们不应忽视。但是,我们不能把中国画的传统只归结为笔墨的发展,更不能以笔墨要求来代替艺术作品的创造。否则,要论笔墨功夫,四王还是很不错的,为什么要不得呢?
  笔墨是艺术表现的手段之一,艺术表现的其他手段,如造型、构图、色调,以致整个画面的艺术处理,必须同样重视。
  就笔墨本身来说,也有个时代风尚的问题,前人早就指出“笔墨当随时代”。既然我们主张中国画现代化,就必须使笔墨也有现代感,符合时代的要求。中国画现代化,是整个艺术风格的再创造。必须包括笔墨在内,在艺术手段的各个方面都来一个突破,至于怎样才能使中国画有现代感,符合时代的要求,这就是今后实践中要解决的问题。
  最近,探讨形式美感的文章多起来了,介绍现代绘画的展览多起来了,以壁画、油画为先导,致力于艺术形式探索的队伍越来越大,这是值得庆贺的可喜现象,中国画也应该跟上勇于探索的时代潮流。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定制独一无二
打造专属手机壳!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5956905057

©2005-2020 zhuokearts.com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