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十七岁开始收集整理素材,30年间不断辑校,并多方谋求出版。作为鲁迅最早开始创作、花费时间最长和最为重视的作品,鲁迅与《古小说钩沉》,有太多曲折故事。
《古小说钩沉》 伴随鲁迅从少年到暮年
《古小说钩沉》的辑校工作,大约在鲁迅十七岁离开故乡绍兴之前已经有所准备,那时他“披览古说,或见讹敚,则取证类书,偶会逸文,辄亦写出”。
1909年,鲁迅从日本回国在杭州绍兴等地的中等学校任教时,有两年左右几乎把全部业余时间都用在古小说的辑佚校勘上,连生病也不停止。
1912年秋,已在北京的鲁迅,让周作人将存放在绍兴故家的《古小说钩沉》稿往北京 ,并在此后一般时间内曾加以补充整理,重新写成十册,完成了现存的形态。
1922年,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陷入“抄袭门”,他拿出《古小说钩沉》反击陈源。曾考虑印行《古小说钩沉》,但又因考虑读者不多而放弃。
1936年,鲁迅考虑出版自己的“三十年集”时,将《古小说钩沉》一起编入。但事实上出版全集需要的费用太高,最终出版一事也没能在他生前完成。
用心治学 耗尽毕生精力
鲁迅辑录的古小说集《古小说钩沉》,是唐前小说史料整理著作的典范,在中国小说史研究方面具有开山作用。在此基础上撰写的《中国小说史略》,则初步垒筑了中国小说史的体系。
《古小说钩沉》规模空前,辑录周至隋散佚小说三十六种,一千四百余则,二十多万字。据统计,他引用的古书有六十余种,用以参校的又有十多种,总计在八十种左右。就每一种小说来说,鲁迅辑得的数量较多,大大超过前人。
跟前人所作的古小说辑佚比较,数量虽多,但精益求精,不贪多务得。每一篇小说看似字句简单,内容简略,却是鲁迅从不同之书、不同之本中校勘到家的结果
为了研究《古小说钩沉》这一部辑录之书,鲁迅这位资深学者不惜花几十年工夫,全凭爱好不计名利。而这项研究对人们深入研究古小说有多方面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