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青花属釉下彩瓷,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
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元青花瓷颇具大气豪迈气概和艺术原创精神,大改传统瓷器含蓄内敛的风格,以富丽雄浑、画风豪放、绘画层次繁多呈现出鲜明的视觉效果,开辟了由素瓷向釉下彩瓷过渡的新时代,将青花绘画艺术推向顶峰,确立了后世青花瓷的繁荣与长久不衰,成为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种。
梅瓶也称"经瓶",最早出现于唐代,宋辽时期较为流行,并且出现了许多新品种。近代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一书中详细地描述了梅瓶的形制、特征及名称由来:“梅瓶口细而颈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抵于足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梅瓶在宋元时期各地瓷窑均有烧制,以元代青花梅瓶最为精湛,其高超的烧造技艺,不朽的艺术价值,凝聚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智慧和艺术的结晶。
关于梅瓶的用途,磁州窑系有一对为白地黑花梅瓶,瓶身一书“清沽美酒”,一书“醉乡酒海”,作盛酒的用具是明白无疑的。梅瓶既是酒器,又是一件令人爱不释手的观赏品。因此,这类瓷器多制作精美,不但考虑到贮酒容量,还要注意造型优美。
图中瓷器为青花凤穿花大口梅瓶,菱形宽口,颈细而短,丰肩、鼓腹、下腹渐内收。胎骨洁白,釉面透明玻璃质感强,釉色平整均匀,肩腹和足部分别饰莲瓣纹,腹部绣青花缠枝凤凰纹,凤头上昂,双眼仰视,腾飞于繁花丛中,尽显其风姿婉约、飘逸之态。
该瓶体态端庄,画工细腻,笔触精湛,青花发色清雅,浓淡深浅各具意态,笔道流畅大气,挥洒自如,笔墨意趣尽在眼前,气韵随笔而生,平添一份苍雅之美,尽显青花之魅力,为同类青花大梅瓶之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