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陶瓷史中,康熙朝的瓷器烧造是享有盛誉的一个朝代。不仅其青花的分水法着色能分出多至七八个层次,成为历朝青花分色之首,代表着青花瓷的最高水平;在彩釉瓷的烧造上,其品种之多,烧造成就之高,也为历朝所不及。如何甄别康熙朝与其他朝代瓷器的不同,本文将简单介绍一些鉴识要领。
一、造型特征:康熙时期瓷器造型古拙、凝重而质朴。此时,尽管胎土精细,瓷质坚密,但在明末器型敦厚的遗习影响下,早期的胎体,仍未能摆脱前朝胎体厚重的特征。这在康熙前期尤为突出。至中晚期胎体彩逐渐变薄,但又有别于雍正时期的轻薄娟秀。从现在传世的官、民窑瓷器中可以看出,康熙瓷器大部分都烧制的很精细,这首先应该归功于胎体的精良和制坯成型技术的纯熟。如图中墨地绿釉云龙纹盘,即是康熙时期典型造型。
二、图案纹饰特征:康熙瓷器的装饰,有绘、印、刻、画、堆贴、镂雕、瓷塑等工艺。青花和五彩的绘画,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早期的纹饰风格仍留有顺治绘画的遗风,豪放粗狂和精细工丽的并存,在康熙一朝中表现出其独特的个性。早期厚胎的瓶类或盘碗,仍以平涂手法绘画,图案板滞。中期的瓷器绘画深受明末清初画家董其昌、陈洪绶、华喦及四王等人的影响,衡圆舒展,意境深远,同时由于青花呈色完美及新创材料的丰富,使得瓷画臻于完美的境界,中、晚期出现的粉彩、珐琅彩装饰,更为繁多的图案增色不少。图中墨地绿釉云龙纹盘的图案纹饰绘画相当精美,龙纹栩栩如生。
三、胎体特征:此时的胎土,淘炼的极为纯净细腻,如同糯米粉一般细白,又由于制坯的技术的精密分工和烧成温度的适宜,使得康熙瓷器的胎体具有坚致细密的时代特色,较之明代及后世各朝的胎质更为细润。大器及一般琢器,胎体均较厚重,仍采用分段衔接,但修胎工艺细致,接痕处平滑规整,不像明代那样明显到可用肉眼看出。
四、釉面特征:釉料配置纯净,釉面和胎体紧密地结合为一体。无论白釉、粉白釉或翠亮青釉面,都在细腻似玉的胎体上显示出足够的硬度,并有光亮感。器口施加含粉的白釉,为康熙瓷的普遍现象,有的器足亦然;而笔筒、花觚类口沿一线粉白釉,则往往给人以厚唇凸起或出边之感,此种工艺方法,宴席至雍正时期。
五、器款识特征:款识主要是青花双圈楷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款。字体端庄工整,雄健有力,字与字之间距离比较大。康熙早期无款居多,康熙二十一年之后均有落款。仿明代款有:“大明永乐年制”、“大明宣德年制”、“大明成化年制”、“大明嘉靖年制”、“大明隆庆年制”、“大明万历年制”,多是楷书。民窑青花多数不书年号款,往往写堂名款,又称斋堂款。
此器造型古朴典雅,胎体精细,釉色纯正,色泽鲜亮,盘里外都绘有云龙纹,龙纹呈“弓”字形,躯体修长,动感十足,给人一种叱咤风云的威武气魄,龙鳞采用勾描的方法,极具立体感,云饰呈“壬”字形,粗壮结实,整体画面唯美精致,造工精湛,将康熙时期云龙纹的描绘风格发挥得淋漓尽致,存世少有,是不可多得的器中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