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寺院形成整套饮茶秩序礼仪

唐代寺院形成整套饮茶秩序礼仪

唐代寺院形成整套饮茶秩序礼仪

日期:2016-08-08 11:04:39 来源:新快报

美术 >唐代寺院形成整套饮茶秩序礼仪

吴昌硕 1908年作 折梅煮茶图

傅抱石 1947年作 煮茶图

启功 1989年作 行书“吃茶去”

  法门寺地宫存有世界上最古老茶具——
  佛教自传入中国后,与茶的缘分就越来越深,禅与茶的融合也愈加广泛和深入。从坐禅饮茶、以茶止睡解渴到寺院大规模地种茶,从以茶待客到以茶汤供养诸佛祖 师,将茶引入庄严的宗教仪轨中,茶已经成为僧侣参禅悟道、寺院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茶禅文化学者吴立民认为:“以茶作供品,作空性观,既容易悟得缘 起性空的道理,又显实相不空的法门,这是修密供茶的茶道,也可说是修秘密禅的‘密禅’茶道。”
  僧人饮茶的最早记载可追溯到晋
  有一种说法,佛教于汉代传入中国,为了能立稳脚跟以便进一步传法,也愿意依附于道教、神仙等。所谓“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将佛教与黄老之术相混同的现象在汉代非常普遍。
  东汉末年,作为佛教通用修行方式的禅也开始传入中国,当时影响比较大的主要是凝心入定、坐禅数息的形式与方法等。此时,饮茶还不十分普遍,在汉代尚未见到僧人饮茶的记载。
  魏晋时期,随着佛教在东土的进一步传播,佛教经典日渐增多,关于僧人饮茶的最早记载,也可追溯到晋代。据传,敦煌人单道开,在东晋(穆帝永和二年)住在昭 德寺修行。据说他在室内打坐时,不怕寒暑,昼夜不眠,诵经四十余万言,日服镇守药数丸,大如梧子,药有松蜜、姜桂、茯苓之气,时饮茶苏一二升而己。
  每天吃的有食物和药物,而喝的只是茶苏。有人认为,“茶苏”是茶和紫苏调制的饮料,能够起到提神少睡、防止睡眠的作用。这条记载说明,寺院打坐已开始用 茶。单道开饮茶,是与其它药物同时服用,是与道家服饮之术相类似的,可见当时的佛教还是受道教药石观念影响。但单道开打坐昼夜不眠,因此其饮茶除了养生保 健,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即提神破睡,此时,茶在坐禅中的功效已开始被认识。
  唐代坐禅饮茶成为禅师的必修功课
  释道悦的《续名僧传》说:“宋释法瑶,姓杨氏,河东人。永嘉中过江,遇沈台真,请真君武康小山寺,年垂悬车,饭所饮茶。永明中,敕吴兴,礼致上京,年七十 九。”这条记载说明了僧人饮茶能长寿,反映僧人将茶作为养生保健的饮料。《广博物志》中的昙济道人是著名的高僧,在八公山东山寺住的时间很长。八公山一名 北山,邻近寿州,是古代名茶“寿州黄芽”的产地。南朝宋孝武帝的两个儿子到八公山东山寺去拜访昙济,喝了寺里的茶,大为赞赏,称为甘露。《洛阳伽蓝记》也 多有在寺院饮茶的记载。
  从各种史料中可以发现,南北朝时随着佛教的进一步流传发展,寺院饮茶已很普遍。
  演至唐代,禅在中国大范围内得到传播,伴随着禅的兴盛,坐禅饮茶也成为禅师的必修功课,茶助禅风,禅助茶情,禅茶于唐代在形式上得以融合。唐代封演在《封 氏闻见记》卷六《饮茶》一文中就有描述:“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 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起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 在山积,色额甚多。”
  据相关有研究者认为,“茶与禅在最初的接触中,只是外在形式上的。尤其是佛教在中国发展的早期,思想上依赖于其它中国传统文化,在饮茶方面也难以有自己的精神创造。”
  以茶供佛形成固定禅规
  在佛教寺院,僧侣们不仅种茶、制茶,坐禅饮茶,以茶助修,以茶待客,而且还用茶汤供佛。据《云仙杂记》卷六记载:“觉林院志崇收茶三等。待客以惊雷荚,自奉以萱草带,供佛以紫茸香。盖最上以供佛,而最下以自奉也。客赴茶者,皆以油囊盛余沥以归。”
  寺庙都有“奠茶”或“供佛茶”,并且关于以茶供佛有诸多详细仪轨,都写入了禅林清规。尤其是在唐代,佛教中国化的历程基本完成、佛教全面兴盛之际,坐禅饮茶的茶道已经蔚然成风时,以茶供佛也在寺院形成固定禅规。
  据了解,在法门寺地宫供奉物中,就有唐代系列茶具一套,系唐僖宗自用以供佛的,是最珍贵的皇室茶具,也是世界上现存唯一最古老的茶具。
  茶禅文化学者吴立民认为:“以茶作供品,作空性观,既容易悟得缘起性空的道理,又显实相不空的法门,这是修密供茶的茶道,也可说是修秘密禅的‘密禅’茶道。”
  唐代很多寺院曾举行盛大茶礼
  如果说唐代以前,僧人饮茶还处在养生、保健、解渴、提神等药用和物质功能阶段,那么,从唐代开始,可以说僧侣已将茶看作静心修身、参禅悟道之物,饮茶成为 佛教寺院每日的例行习惯。寺院中设有茶寮,是禅僧品茶香茗、辩论佛理、招待施主的地方。还设有专门的茶头,来专门管理佛前献茶、众中供茶和来客飨茶。在法 堂的西北角设有茶鼓,在祭祖献茶汤,或是举行茶礼时击鼓,众僧闻鼓则集众行礼。宋王安国《西湖春日》云:“春烟寺院敲茶鼓,夕照楼台卓酒旗。”
  从唐代起,很多寺院就在清规的基础上形成了一整套具体的饮茶程序和礼仪,并经常举行茶会,如天台山的万年寺、余杭的径山寺、郸县的天童寺等,遇有朝廷钦赐的庆典或祈祷,则举行盛大茶礼。其中比较著名的是浙江余杭径山茶宴。
  冈夫先生编著的《茶文化》一书,对径山茶宴这样记述道:“在茶宴上,要坐谈佛经,表演茶道,吟诗作词。如浙江余姚径山寺的径山茶宴就有一定程序:先由主持 僧亲自‘调茶’,以表对全体佛众的敬意。然后由僧一一献给宾客,称为‘献茶’。宾客接茶后,先观茶色,后闻茶香,再品茶味,评其茶,赞其好。把佛家清规、 品茶谈经与佛教哲理、人生观念都融为一体,开辟了中国茶文化的新天地。”
  明代乐纯的《雪庵清史》开列了居士每日必须做的事,其中清课有焚香、煮茗、习静、寻僧、奉佛、参禅、说法、作佛事、翻经、忏悔、放生等等。把煮茗放到功课的第二位,足以看出禅门对茶的崇尚。
  茶禅轶事
  “吃茶去。”
  《五灯会元》有记:师问二新到:“上座曾到此间否?”云:“不曾到。”师云:“吃茶去。”又问那一人:“曾到此间否?”云:“曾到。”师云:“吃茶去。” 院主问:“和尚,不曾到教伊吃茶去即且置,曾到为什么教伊吃茶去?”师云:“院主!”院主应诺,师云:“吃茶去。”
  “禅茶一味”
  “禅茶一味”,首先在于“悟”,因茶悟禅、因禅悟心、茶心禅心、心心相印。茶在饮、禅在参,参禅如品茶,品茶可参禅,“禅茶一味”所寄托的正是一种恬淡清净的茶禅境界,一种古雅澹泊的审美情趣。
  据说,宋代圆悟克勤禅师曾手书“禅茶一味”送给当时随他学法的日本弟子,后辗转传到村田珠光手中,珠光将此墨迹挂在茶室中,终日仰怀禅意,专心点茶,终于悟出“佛法存于茶汤”的道理,从此,“禅茶一味”便成为日本茶道的最高境界。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定制独一无二
打造专属手机壳!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5956905057

©2005-2020 zhuokearts.com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