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現代的中國社會遇上了千年未有的變局,於藝術而言同樣如此。一方面,傳統藝術的強大力量在此時不但沒有絲毫減弱,反而還衍化出了很多新的藝術表現形式,流派紛紜,大家迭出。張大千的全能被譽為五百年來一人而已,無論工筆寫意,都難掩一股清逸的氣息;齊白石設色濃麗、痛快淋漓的大寫意繼承海派遺緒又自出機杼,稚拙中飽含一種難得的天趣;黃賓虹大象無形的山水渾厚華滋,其筆墨精神則直接與宋人相通無礙。這一時期的傳統藝術,無論是工筆還是寫意,無論人物、花鳥還是山水,都可謂是宋元以後的另一高峰。
另一方面,西風東漸的流風所及,藝術家們開眼看世界,甚至直接到西方取法,試圖打通中西方繪畫融合的筋脈。他們中大多數人在積極吸取西方藝術理論和繪畫技巧的同時,結合古典藝術審美和傳統工具進行綜合性的藝術實踐,最終以此來表現那些最能體現中國文化精神的經典母題。林風眠柔和靜謐的畫面中那難以排遣的孤冷,黃胄速寫式的筆觸中那不可阻擋的奔放,吳冠中精心安排的點線面所構成的文化鄉愁,都是西方繪畫手法結合中國古典美學理念的典範。
這就是近現代繪畫的特點:亦古亦新,亦中亦西。從某種意義上說,近現代繪畫是一座雙向通行的橋樑,即可通向廣袤未知的未來世界,又可回溯脈絡紛繁的古代源頭,而那些大家們猶如橋上燈火,照亮後人們的藝術旅途。這也正是為什麼近現代繪畫成為最近十年來市場熱點的原因所在:這些近現代大家們幾乎橫跨清末、民國和建國後直至當代等不同的歷史節點,從他們的作品中我們可以觀察到這一百年來藝術乃至社會的變化過程;並且他們是距離我們最近的、已有定論的歷史人物,他們有可能是最後的大家!
以下,我們從北京文津閣2016年春季拍賣中遴選出一些重要的近現代名家作品,供大家同賞。
秋菊圖
鏡心
設色紙本
100×48cm(1) ,約4.32平尺
展覽:
(一)“第二屆海外回流精品彙報展”,保利藝術博物館,2011年9月。
(二)“中國近現代書畫十二大名家精品展(三)”,保利藝術博物館,2011年10月。
著錄:《中國近現代書畫十二大名家精品集》(三),第98頁,保利藝術博物館,2011年10月。
來源:
(一)此作得自郭秀儀親屬。
(二)北京保利2011年秋季拍賣會“郭秀儀誕辰一百周年珍藏書畫夜場”,Lot1558拍品。
九十二歲的白石,已然畫不了那些當時賣價能略高幾個銀元的精緻工蟲了,然而能活到這個年歲的藝術家太少,恰恰中國畫又是一個積累的過程,是靠養出來的,煙雲供養,雲山蒙養,詩文滋養,故中國畫家不懼老,反而老而彌辣,在藝術上的理解更為深刻,心態更為平和,筆端更覺蒼渾。齊白石就是一個典型,白石老人這張菊花畫得憨態可掬,用色凝重豔麗,而且筆筆送到,毫無老態。更令人擊掌稱絕的是菊花後面的竹籬,筆端霸悍之氣淋漓滿紙,穿插分佈巧妙,看著極為過癮。這張畫上白石自題“九十二歲白石”,然而當時白石老人的實際年齡也就九十虛歲,因為早年白石為避命數中之不吉,聽了算命先生的話,自個將年齡虛長了兩歲。對於長壽一事白石也頗為自得,在畫上更是大題特題,這也是白石老人可愛的一面。
齊白石 邵 章
紫藤蜜蜂 行書元稹詩
鏡片
設色紙本/水墨紙本
19×53cm(2),約0.91平尺(每幅)
說明:邵章(1872-1953),字伯炯。浙江杭州人。光緒時進士,又留學日本。曾任中央教育會議議員、北京法政專校校長。工書法,精研碑帖。
黃 胄
(1925-1997)
趕驢圖
立軸
設色紙本
177×95cm(1),約15.14平尺
說明:上款人“家屯同志”即許家屯(1916年3月-2016年6月29日),原名許元文,祖籍江蘇如皋,原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與黃胄等藝術家交往頗多,所收黃胄作品多為精品力作。
黃胄這件趕驢圖創作於1975年,時黃胄五十歲。在1966年到1972年之間因為文革的衝擊,黃胄幾度被迫擱筆。1975年回到北京任輕工業部工藝美術公司顧問,這時的黃胄充滿了創作的激情和熱望,加上日漸成熟老辣的筆墨,很快迎來了八十年代的創作高峰期。
世人都知道黃胄是“驢販子”,按黃胄自己的說法,畫驢只是為了練練筆墨。然而實在禁不住黃胄潑天也似的才氣,信手揮寫之間,把毛驢畫得占盡風流,乃至於成了頗能代表黃胄風格的常畫題材之一。
畫中驢計有十五頭,青壯老幼都有,皆馱袋前行,筆墨精准簡淨又極盡生動之能事,仿佛能聽到踏踏的蹄聲。有一老一少,半隱在驢群之後,老者執鞭,有須如雪;同行少女畫得嬌俏可愛,頭戴“吐瑪克”,是塔吉克族特有的一種高筒皮帽。濃墨寫就的帽子更襯托出少女臉龐的嫵媚,然黃胄畫中幾乎所有的少數民族少女,在俊美之中均多了一份英爽之氣,看久了也不覺得膩,這大概就是作者風骨在筆墨中的投射罷。
林風眠
(1900-1991)
秋林野屋圖
鏡框
設色紙本
66×68cm(1),約4.04平尺
出版:《那些人、那些事——藝邊談墨錄》,扉頁,王慕蘭著,上海文藝出版社,2006年。
說明:著名美術家沈柔堅舊藏。
沈柔堅(1919.10—1998.7),福建詔安人。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上海分會副主席、中國版畫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文聯委員、上海市文聯副主席、《辭海》美術科目主編、上海大學美術學院教授等職務。與林風眠交情頗深,一時傳為藝壇佳話。
1990年12月沈柔堅陪同林風眠和馮葉(左一)在香港藝術中心參觀《沈柔堅畫展》
輕煙橫嶂,秋樹鑠金,林間掩映幾處瓦舍,近景一片流水潺潺。林風眠一生畫了許多這樣的秋林野屋,構圖大致相同。
一個藝術家總有一些或熱烈或幽微的情懷,其在作品中的表現形式也頗異尋常;往往會把一個圖式一畫再畫,甚至成了一個時期的代表性符號。而這決非自我複製,而是情感的宣洩,心緒的寄託。譬如梵高的向日葵,倪瓚的一河兩岸,莫奈的睡蓮池,八大山人白眼向人的禽鳥。林風眠之秋林野屋,當屬此類。
林氏這類作品我見過不少,客觀來講,這件沈柔堅舊藏的作品,乃是同類中的翹楚。溪流在近景中安排得極為妥貼,著墨不多,卻有舉重若輕之嫺熟,橫向的流水如留白一般,化解了遠景大山巨嶂的重墜之感。水中巨石磊磊,石面上略略點染金黃,恍如附滿了落葉。畫家匠心,於此可見。中景一排秋樹,璀璨流美,蓬勃飽滿。遠景巨嶂的描繪也比同類作品更為豐富,在色彩的經營上多了許多微妙的細節。
這件佳作原屬沈柔堅舊藏,在那個特殊的年代,林風眠被目為“資產階級學者”,沈柔堅與其過從甚密,還常遭他人非議;而沈柔堅依然對林風眠頗多照顧,兩人在當時的珍貴友誼,沈柔堅夫人王慕蘭在《那些人,那些事——藝邊淡墨錄》中有詳盡的記載。故知此佳作花落沈家,亦不足為奇。而且這種知交之間的惺惺相惜,酬唱應和,歷來就為文人所欽慕,這件作品,也算是前輩風流的一個見證罷。
蘆漁圖
鏡心
設色紙本
66×66cm(1),約3.92平尺
鸕鷀漁舟,也是林風眠常畫的題材,這張《蘆魚圖》尤為精到。林風眠在這一類的作品中追求水墨的音韻感,濃淡墨在畫面上跳躍衝撞,渲染鋪排,仿佛一曲交響樂。而漁舟和鸕鷀本身就像是自然界經過提煉的符號,經過林風眠的演繹,更加引人入勝。漁舟在畫面上橫臥,上面用濃墨點綴兩只高度符號化的鸕鷀,點線的對比令人叫絕,遠山明晦,如有月光映照,蘆葦用筆勁挺,在水面映出倒影。林風眠頗為癡迷流暢光滑的線條,以及這些線條微妙的弧度變化給觀者帶來的心靈震顫,所以他孜孜以求地反復擺弄這些線條,從古裝仕女到漁舟鸕鷀,莫不離形取神,演繹他心中的樂章。
吳冠中
(1919-2010)
長松高立圖
鏡片
設色紙本
67×95cm(1),約5.73平尺
來源:香港佳士得2011年春季拍賣會,第2774號拍品。
吳冠中先生在水墨這種表現形式上取得的成就,毫不遜色於那些長期淫浸傳統的畫家。吳冠中的水墨創作始於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以後漸臻化境,創作了一大批在當時極具學術前瞻性的精彩之作。
雖然吳冠中一直批判那些矜矜於筆墨程式,食古不化的學術風氣,且從不照搬古人的筆墨,但是他對傳統的繼承,卻是深入古賢之堂奧的。舍其皮肉,得其神髓,這正是吳冠中高明之處。所以吳冠中反對的不是傳統筆墨的形式,他反對的是傳統筆墨的“程式”。
然而吳冠中的藝術主張並不為所有學人接受,乃至於有人斷章取義吳冠中之言論,在美術界引發了一場關於“筆墨等於零”的大討論,張仃還撰文回應,曰:“守住中國畫的底線”。這樣的討論在中國美術史上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可惜如今但少像吳冠中先生一樣的智者,用振聾發聵的言論敲打這日漸癡滯的美術界。
吳冠中這張作品,姑且叫它《長松高立圖》罷;畫中四松據石而生,充滿了孤絕傲岸的氣格,極似吳先生本人的氣質和姿態。眼前風景化為胸中塊壘,又用詩一樣的筆墨揮灑出來,這難道不是中國文人畫對於境界的追求嗎?
此畫從風格上來看,應該是吳冠中八十年代的作品。這時候吳先生已經在中西融合的道路上邁出了豪邁的一步。畫面中虯曲若龍蛇盤飛的線條,可謂流美之極;四松勢態各盡奇縱之能事,且刪繁就簡,畫面潔淨,充滿了音樂的節奏感。
吳冠中說過:“點、線、塊、面,都是造型手段,黑、白、五彩,渲染無窮氣氛。”仔細看去,這張作品的松樹樹幹還真是點染地五彩斑斕,所幸有濃重恣肆的墨色,壓住了跳躍的色塊,反而讓畫中松樹凸顯一種特殊的淳厚質感,越玩味越覺妙不可言。
黃賓虹
(1865-1955)
黃山豐樂圖
鏡片
設色紙本
27×34cm(1),約0.83平尺
說明:上款人程學鑾(1879-1960),字仰坡,號他山,杭州人。清季舉人,畢業於日本早稻田大學,回國後任駐日公使館書記官等職。1956年7月,被聘為上海文史館館員。工書法,尤精小楷。
春山圖
鏡片
設色紙本
28×34cm(1) ,約0.86平尺
來源:嘉德四季第十七期,Lot0793,2009年3月。
簡陽道中圖
鏡心
水墨紙本
24×27.5cm(1) ,約0.59平尺
張大千
(1899-1983)
蔬果圖
鏡心
設色紙本
111.5×53cm(1),約5.32平尺
張大千先生為中國近現代最重要畫家之一,於山水、花卉、人物無不精擅,畫藝蜚聲國際。早年專注於傳統筆墨,於石濤尤見功力,其作足可亂真。赴敦煌臨摹壁畫後,畫風轉呈豐麗細潤,嗣後成立一己風格,氣韻高雅,筆精墨妙,深得文人畫神髓。晚年畫風再變,好用青綠及水墨作大潑墨,蒼莽不羈,淋漓盡致。精鑒別,富收藏,曾出版《大風堂名跡集》四冊。詩文亦精妙。
田世光
(1916-1999)
白猿圖
鏡框
設色紙本
108×42cm(1) ,約4.08平尺
田世光,號公煒,祖籍山東樂陵,世居北京西海澱六郎莊。師承張大千、趙夢朱、吳鏡汀、於非闇、齊白石諸先生。早年拜張大千門下,為大風堂弟子之一 。曾求學於京華美術學院,專攻國畫花鳥,解放前在北平國立藝專任教,任中央美院教授。長期從事花鳥、山水畫創作,繼承了宋元派雙勾重彩工筆花鳥畫的優良傳統技法,並賦之予新的時代精神,為我國現代工筆花鳥畫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