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的互联网浪潮之中,“写生”看上去像是一种唐吉可德式的古老艺术行为。抛下城市中舒适,便捷的生活不过,爬山涉水,舟车劳顿,所到之处,摆弄开画画用的各种物件,用沾满油彩的双手和执着虔诚的双眼,面对着自然中的各种景与物,一笔笔的寻找着光影、线条与内心之间的和鸣。
戴士和《两个学生》布面油画 120x120cm 2012年
不解风情者,会轻易取笑这一番功夫还抵不上快门的轻轻一摁。也只有此道中人,才能体会到,就在这一次次的观看和涂抹之间,艺术家的眼睛、心灵与画布、自然造化之间,完成了怎样一种难以言喻的转换。
任传文 《宁静的村落》 60X70cm 布面油画 2008年
“心安之处”意在通过一个生命的视角,去重新观看与认识艺术家与“写生”之间,“人”与“物”之间,绘画与真实之间丰富而微妙的关系。
李贵君 《晌午》 布面油画 46x33cm 2013
“写生”不仅仅是绘画之事,更不是什么所谓的练习、取材,而是“人”与“物”的相互成就。
雷双 《向日葵》100x80cm 2009年
“有生命栖居”的自然吸引艺术家去观看,表达,在这个过程中,“物”也变为了艺术家“心”的投射。这事实上已经超越了写生甚至绘画,而是一个人在外在的寻找中如何发现自我,提升自我的问题。艺术家的能力在于将一方水土风物归纳纯化为了一种语言,一种现象,一种文化,在这一过程中,艺术家的心灵有了归宿,人也得到内心的平安。
砂金 《读山》 布面油画
因此我们这次想要观看的,正是这种已经在当下变得稀少而珍贵的,艺术家长时间专注而纯粹于自己的某一“诗意栖居之处”,相得益彰又相互成就的艺术故事。
张新权 《城外》 100cmx80cm 布面油画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