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书林:1956年生。现任中国美术馆常务副馆长,二级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第十至第十二届全国美展评委,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国家画院、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特聘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专家特殊津贴。
《鹅 鹅 鹅 200cm×130cm 》
马书林的戏曲人物画生动、传神,兼有古韵与时代精神。古老的京剧,是集文学与表演于一身的充满诗意与神韵的艺术。现代人用水墨加以表现京剧人物,既要反映这门传统艺术的神采,又要传达新的时代气息,这是一个困难的课题。马书林运用白己的智慧与才能,进行了艰苦而卓有成果的探索,创造出一幅幅既反映了京剧艺术鲜明特色,又表达出他对这门艺术的独特体会,跳跃着欢快的节奏,洋溢着朝气蓬勃的情绪。他用传神之笔,用别具匠心的墨色搭配和平中求奇的章法,勾画人物形象,组织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画面。大场面、大构图以气势见长,不失精妙细节;小场面、小构图别有情趣,小中见大,均见扎实的艺术功力与修养。
《苏三 34cm×34cm 》
马书林有坚实的工笔功底,早在前期的工笔画创作中就浸透着写意精神。人们常常认为工笔仅仅是客观地写真、写实,而忘却它在真实的形式中要承载作者主观的感情,要有写意的情怀与神韵。马树林早期的工笔花鸟画不仅形神兼备,而且注意笔墨情趣,在严谨的写实中流露出自由书写的情致,如《鹅鹅鹅》等作品中经意描写的主体形象与似乎不经意作为点缀用的背景渲染。实际上,他在早期工笔画阶段就在打通“工写”与“意写”的界限,追求工写结合的效果,而且一步步地向写意的墨与彩墨迈进。由于对京剧艺术的爱好,也备受这门渗透着传统写意艺术的影响,他选择了京剧题材,也相应地选择了写意的绘画语言。马书林的这一段艺术道路给我们当今的艺术创作有两点启发:要正确理解工笔画创作的真谛,坚持工笔画在真实的描绘中写神采、写精神的传统,这是其一;其二是,不论是小写意、大写意,还是兼工兼写,都要有过硬的造型基本功。写意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但不应是天马行空的主观臆造。
《齐天大圣 179cm×97cm 》
马书林从京剧艺术中看到了传统中国艺术的魅力,它以少胜多,辩证地处理有无、虚实的关系,用程式化的语言和虚拟的手法,反映人间喜怒哀乐,表达对真善美追求的审美理想,给予人们以审美享受,达到提高思想情操,净化心灵的目的。京剧艺术与水墨绘画异曲同工,都是中国文化的精粹。在马书林之前,已有不少国画家从事京剧题材创作,且有出色的创造成果,他对前辈艺术家这一题材的创作都有所借鉴。不同于他人的是,马书林有工笔画创作的经验,並站在当今艺术发展的高度,关注社会新的审美趋势,探寻京剧题材水墨新的可能性。他的大幅画占有较大的空间,并以其装饰效果适合安置在具有公共性厅堂的壁面上;而中幅和小幅,不仅可供近距离把玩、欣赏,也适宜悬挂在家居堂屋中。以线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水墨艺术,有其特殊的装饰性,但在发挥传统绘画装饰性能的过程中,须注意保持应有的文化含量,即作品既要有强烈的形式美感和装饰趣味,又要有相当的文化含量和力度。马书林深谙此理,他的京剧人物画,赏心悦目,同时以其典雅而犷放、潇洒而浑厚的审美情调,使人体味到传统文化温文尔雅、柔中有刚的内美、质美。
《丑 95cm×65cm 》
马书林戏曲人物画取得如此成就来之不易,这得益于他对传统艺术的执着硏究:文人画的笔墨程式、装饰绘画的构图布局、民间艺术的色彩,工艺设计图案、书法线的韵律与节奏……京剧的脸谱、做工、唱工、行头、服饰等更不用说。他在这些综合知识的积累中开阔了胸襟,增长了胆识,深刻领会艺术原理与规律,体悟到艺术创造贵在无法与有法之间,“自然天成是一种艺术的最高境界”。在他的作品中,我们感觉到他在缜密构思的基础上,临场根据画面的需要和即兴的灵感,随机应变、自由发挥的创作状态。他“放肆”而又“收敛”地运用筆墨的点擦皴染和色彩的敷设,强化画面的艺术感染力。他还在创作中感悟到人生哲理:“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生旦净丑犹如人生百式态”。因此可以说,马书林笔下的戏曲人物,既寄寓了他的生活态度和理想,也是现实生活的某种写照,是他在艺术上广收博取、妙悟独造的杰出成果。邵大箴(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艺委会顾问)
《生 34cm×34cm 》
《关羽 68cm×68cm 》
《贵妃醉酒 181cm×97cm 》
《亭亭玉立出碧水 216cm×278cm 》
《翠舞玉荷 62cm×245c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