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一
黎展华(广东省收藏家协会副主席)
郑乃珖(1911~2005),号璧寿翁,生于福建省福州市,是中国当代画坛重要代表人物。精山水、人物、花卉、翎毛、走兽、青铜器皿、蔬果时鲜等;能工擅写,工写并用;在意境、取材、构图、用线、敷彩、题 款诸方面均突破前人藩篱,作出开拓性贡献;作品曾参加历届全国美展并获奖;出版有30余册画集,代表作品有《水乡春色》、《荷萍》、《灵山秀水育新苗 》等。
郑乃珖出生在闽侯沙堤村的一个书香门第。在博学多艺的父亲郑世椿和祖父郑菊三的熏陶下,他从小就喜欢诗文书画,在乡里颇有名气。 可郑乃珖常常自称是“笨伯”。那时,郑乃珖常独自从闽侯步行到福州城里,去观摩各裱褙店中的书画。清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太傅陈宝琛正好回到福州办学,郑乃 珖听说陈太傅家中藏有不少书画,便通过亲戚、朋友的介绍,从陈宝琛管家那里借出不少作品,如获至宝般一一临摹练习。
郑先生对绘画有独到 的把握。他的画多以山水为主,大气质朴,自然天成,毫无矫揉造作之感。这与他为人坦诚、豁达、朴素是分不开的。一幅咏梅更是笔格、人格的充分体现。字体纵 肆狂野,简约飘逸,更有超迈味,在超越与回归的探索道路上,在花开花落的自然历程中,散发着迷人的芬芳。在不少优秀作品中,于“工”字上可谓下足了功夫。 郑乃珖的工笔花鸟画便是走这样的路。
他在作品《幽禽》中,将几只锦雉的不同质感,五彩斑斓的硬、软羽描绘得栩栩如生。传统的写意花鸟画 崇尚以书入画,郑乃珖先生的工笔花鸟画也是以书入画,如《报春》,梅花的花用工笔没骨,而枝干则基本上以写意笔法画出,使画幅显得别开生面。看郑乃珖先生 的画,将工笔花鸟表现得如此丰富,达到这样高度更是难能可贵。可以说完全摆脱了工笔写意的界线,二者结合得巧妙而不露痕迹。除了在笔法上的突破外,郑乃珖 先生在工笔花鸟画的意境、取材、构图、造型、用线、敷彩、题款、盖章等方面都有自己大胆的尝试,都有对前人藩篱的大胆突破,从而形成了个人鲜明的风格特 色。
图一图二均署名为郑乃珖先生的花鸟作品,两幅画在观赏中,我们非常直观地看到了两幅画,从芋头叶的白描线条以及锦鸡丰富色彩的羽 毛,从构图、造型、笔墨到设色都进行了旨在突破前人的探索,但最成功的超越是在对比运用传统已有的画法上有所突破,或以白描对比没骨,或以勾勒重彩反衬白 描,或以粗托细,或以燥显润,或以写映工,可谓别出心裁、匠心独运。
图一和图二的比对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图一椭圆形如盾牌的芋头叶线条表现的力度较为软弱,同时缺乏抛物线的张力令芋头叶的质感显得较平面和呆板,还有植株基部的短缩颈也叫根系,同样也是刻画得柔软无力,而图二的线条遒劲挺拔,美感、质感和表现的力度明显胜于图一。
图一锦鸡用墨用彩过于平淡,突出不了作为主体锦鸡的精气神,反而感觉交代得不清楚,削弱了艺术的表现力。图二恰恰在艺术处理的层面上,既让芋头叶充满了生机,又让锦鸡跃然纸上。
综 观图一图二让我们分辨出图一仅仅画出了花鸟的皮毛,而图二却传递出有灵、有神、有技、有道的画面效果,说明了图二善于在绘画的总体把握上,腾挪跌宕从细微 处入手,曲尽其妙,不经意处显新意,方寸之间见乾坤,图一和图二的比对过程中,让我们知道了:离形之神为空,有形之神乃生,这就是真品和仿品的微妙区别。
综上所述:图一是假,图二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