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子正君)
二月春草露锋芒,
何时高长绿满墙。
如今埋首读诗书,
他日脱口说文章。
这是子正君在春天里作的打油诗一首。目前北方的天气已经进入“二八月乱穿衣”的季节,天气晴朗的时候大家去看吧,穿什么季节服装的都有,夏天和冬天一道,裤衩与棉袄同行。这都是因为“春天像小娃娃的脸,说变就变。”
初春昼夜温差大,北方人经常“穿秋裤、脱秋裤、洗秋裤、换秋裤”,还有人因此而感叹“早穿棉袄午穿纱”,因而有了“春捂秋冻”的养生之道,这都是在说春天的温度变化大,乍暖还寒。
市场遭遇寒冬
当前的艺术品市场也是如此,大有“乍暖还寒”的味道,尽管有的名家作品能够过亿,但也仅限于部分。近期的香港巴塞尔艺术展被业内称为艺术品市场的风向标,而如今的市场前景也许就像香港现在的天气一样“风雨飘摇”,究竟能不能“雨过天晴”,目前来看仍然是一个未知数。
当然,不论何时都有赔有赚,因为市场从来就是起伏不定,你永远也不能确定“哪块云彩有雨”。但好的一方面是,不管是起还是伏都符合经济规律,所以多数时间要用经济的眼光来看。子正君认为,解决艺术品市场的冷淡问题主要靠两侧,一个是时下最热的供给侧(Supply-side),一个是需要调查研究的需求侧(Demand-side)。子正君在这里也只是浅谈,提供一个解题思路。
供需两侧随经济而发生变化
Supply-side,是一个来自里根那届美国总统的词语,现在成为时下最热门的中国词汇“供给侧”。可以这么说,社会中各行各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供给和需求两侧,包括艺术品市场,换句话说,想要更好地发展,就得先弄懂供需结构。
具体到艺术品市场,藏家用来交易的艺术品就是市场中的供给,而愿意接手藏家艺术品的买家就是需求。可以说,藏家与买家交易艺术品,构成了艺术品正常流通的市场,而凡是市场都要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约束。当经济上行时,艺术品市场火爆,当经济下行时,艺术品市场冷淡。时下,中国的经济下行压力较大,2016年也被不少专家预测为经济最困难时期,所以此时的艺术品市场也正面临着“寒冬”,至于“寒冬”能够持续多久,没人能说得清楚。
子正君在前边提到过“不论何时都有赔有赚”,那么问题来了,怎么才能赚。如果从供给端考虑,就是藏家所藏真正好的作品。
来看一段资料:“2015年,市场两极分化、冷热不均。一方面,过亿元成交的拍品数量明显超过了2014年,潘天寿的《鹰石山花图》、李可染的《井冈山》等六件拍品超过亿元;另一方面,近两年的藏家越来越惜售,一些中小型拍卖公司推迟或取消了春拍,甚至宣布歇业。有统计指出,今年举行春拍的中小型拍卖企业数量减少了50%以上。”
潘天寿鹰石山花图182.3×141.8cm
从这段资料中可以看出,2015年过亿拍品数量超过2014年,说明需求端的资金还是有的,只要是十足的好藏品,愿意接手的需求端问题不大。但因为市场需求端的资金量在经济下行压力下蒸发了不少存量,从而投资十分谨慎,只愿买好作品、升值空间大的作品,这就导致了整体拍场的成交量下降,升值空间被挤压。因此,藏家进而不愿意轻易将藏品上市,市场出现供给端货源不足的情况。最终结果是,一些中小型拍卖公司宣布歇业,艺术品流动性降低,市场表现冷淡。
新常态下的供需结构
总体上说,目前中国实际已经放弃了过去的发展模式,同时通过反腐力度的不断推进,那些不合理的需求已经被有效遏制,中国因此进入新常态。也就是说,市场需求量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大量减少,需求端的泡沫被压缩。同时,实体经济的皮软,也从客观上压缩了需求端的资金量。说直白点就是,买的人少、钱少。
在人少,钱也少的情况下,买家肯定愿意将资金投向那些升值空间大和真正好的藏品上。这也就是在艺术品市场经历“寒冬”的历史时期,还会有天价拍品产生的原因。
基于上述的分析,子正君认为,当需求侧出现萎缩时,调整供给侧才是上策。
在过去的市场中,藏家喜欢不喜欢不重要、懂不懂也不重要,只要有回报才是王道。而这些买家大多都是投机客,当他们看到房地产、股市都不靠谱的时候,就把资金投向艺术品,一方面想保值,一方面想日后升值。这样的买家不为艺术,而只是金钱。一旦市场需求量被压缩,之前一些看起来会升值的艺术品无法继续升值时,有些人就会退出,从而降低了市场活性。也可以这样说,这时的市场其实回归到了应该有的活性。而之前的火爆市场,谁又能说那不是经济刺激措施中产生的泡沫呢?
可以说需求端在经济下行中重新回归到了理性层面,这就从一个客观角度要求供给端必须提供真正好的艺术品,才会打动买家的拥有之心。
(文字内容属于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