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1989年 50x60cm
绘画是视觉的艺术,但它作为人类精神文明的产物,其功能从未浅止于满足视觉的层面。对于那些善于哲思的当代画家而言,绘画可以直抵思想深处,作品中的视觉图式则成为其观念阐释与思想表达的媒介。漆画家张泽国便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员,他从事漆画创作已逾二十余载,对漆材料熟稔操控的技艺能力,并未羁绊其思考的步履,或借助或解构材料原有的物质属性与文化属性,于作品中展开一系列有关生存命题的探讨,是他多年的创作方向。在近期作品《大寒》系列中,张泽国更是大胆地将鱼皮与漆材相结合,以独具个性的视觉图式,对人类群体的生存境遇做以全新的审视与批判,思深忧远,耐人揣度。
《古原》1991年 50x60cm
画家凭借媒材营造图式,传达思想,观者解读其作品,也需追溯来路,方能寻得要领,达成彼此精神层面的互通与交流。《大寒》系列作品中图式与观念的形成,均起于鱼皮媒材的选用。此种鱼皮原本始于物用,是黑龙江下游赫哲族人缝制衣物的传统材料之一。经过特殊工艺晒制而成的鱼皮材料,体薄质轻,结实耐用,纹路美观,且形制规矩。张泽国利用大漆粘稠的特点,将物用的鱼皮材料引借到作品之中,并赋予其新的艺术形式与内涵,从而完成了从公有物质材料到个人绘画语言的转化。在这一过程中,通过鱼皮的并置与叠加,漆材的髹涂与打磨,他有意将鱼皮材料完整、规矩的外形特点模糊化、隐退化,削弱鱼皮原有的物用形态特征;同时有选择性地保留前宽后窄的鱼形体貌及若隐若现的鳞片肌理,强化鱼作为生物的体征特点,从而将其演绎成为一种生命体的象征符号。在作品具体图式处理中,以单纯的重色背景为衬托,以方硬的块面造型为主体,并采用压倒式的画面布局,突显出由“鱼”作为象征符号所衍生出来的斑驳密匝的生命之象,及其对所处空间的吞噬与侵占,以此暗喻本我群体于自然界中的生存状态。《大寒》系列作品正如其名,气息沉静,甚至透着荒寒与寂寥,但在似乎难以辨识的物象间,有意味地显露着生命的印迹与律动;荒寒之下的生命印迹,生命律动之上的寂寥,由此共同演绎出一派相悖并生的生存意象。
《北方小站》1992年 60x80cm
《老皇历》1994年 38x45.5cm
《江湖》、《向前进》等作品是《大寒》系列的延续创作。张泽国再度将关注的视点,由人类生存的外界环境转回到人类群体的内部关系之中,鱼皮媒材的运用方式也由量的叠加转为个体的“塑造”。他将鱼皮与金属齿轮、刀片、电路板等工业物件进行重组、拼贴,“还原”出一个个具体的“鱼”的形象。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部分作品中从“鱼”的选材到造型,从作品的命名到指向,均带有几分戏谑的意味。夸张的圆眼,突出的鱼鳍,“数字化”的头部——异样的“鱼”形让人不由得联想起那个“全副武装”而又“所向披靡”的堂吉诃德,以及他于荒诞中的失落与无奈。借用“鱼”的异化形态比拟一种异样的存在状态,张泽国对此这样解释,“作为群体中的个体,当代人在喧嚣生活的表象之下,依然存有孤独感、彷徨感,甚至惊惧感。这种生存状态值得我们去反映与反思。”
《敖包山下的雪》80x100cm
《山海经•大荒北经》言:“有大泽,方千里,群鸟所解。”广袤深处,人迹罕至,而水泽万物,生机暗涌。综观张泽国近期作品,“鱼”之形之象贯穿其始末。然而,此“鱼”已非彼“鱼”,那是生命存在的表征。观者惟有在可视可触的画面中缓缓游走,凝神捕捉,才能透过其扑朔迷离的视觉图式,体悟到张泽国对人类于自然与社会双重环境中生存实态的敏锐感知与关怀态度。
文字:陈亚凡 哈尔滨师范大学副教授
《飘动的云》1995年
艺术家简介
张泽国
1966年6月11日生于黑龙江省 汉族
1987年9月一1991年7月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饰艺术系漆画工作室。
1991年一2014年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历任助教、讲师、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系主任等职。
2006一2014年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漆画艺术委员会主任。
2014年3月鲁迅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漆画工作室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
中国美术家协会漆画艺术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乔十光漆画创新评审委员会委员。
先后担任历届“中国〔厦门〕漆画展”评委会委员、全国漆画展评委会委员、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漆画展区评委会委员、2015中国南昌首届“漆言八语”五省漆画提名展学术指导、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漆画艺术委员会高研班导师。漆画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获奖。
著作:《张泽国漆画作品优选》 《张泽国绘画作品集》 作品《残雪》等收入《中国现代美术全集漆画卷》 《黑水泽漆》 《张泽国师生漆画作品集》 《张泽国绘画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