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下午来崔岗,已经有三两家市民带着孩子来游逛了,拿着朋友圈里的介绍按图索骥,一路拍照留念,让人意识到崔岗村社会功能性的转变。
崔岗的属性功能一直在变,从艺术家的避世作坊,到连环效应的文艺群居,再到去年——“崔岗艺术家村”成立的第三年,中宣部将其选为安徽唯一的文化乡村示范观察点。到了这时候,“崔岗艺术家村”发起人谢泽意识到,一定程度上,崔岗村是农村就地城市化的一种样本。实际上,庐阳区文化局长张云也表达了这个观点。
尽管面对“乡村建设”的话题,谢泽有些纠结:“我一直认为这是个伪命题,因为‘乡村建设’不是由个人,而是由国策和制度决定的。我们进驻这个差点被‘城市化’ 建设拆掉的乡村,最初只是想把城市生活的触角引进来,水电的处理、房子的美化等等,很多农民或许会因为看到这种便利而留在乡村,不再‘出走’到城市。”
而崔岗如果只是走传统村落路线,比如一帮城里的艺术家来这里种菜,在谢泽看来也是没有意义的。“艺术家们来到这里,是城市文艺和休闲资本的自然溢出。还是得给这个地方做点事。”
“置换崔岗”和“崔岗论坛”,是崔岗在这个秋天忙乎着的事儿。
11月14日,“置换·崔岗 2015乡村现场艺术节”上映,共分为两天,第一天做戏剧表演,第二天做现场艺术。用主持人岂子的话说,这是一个“以乡村为空间背景进行的包含声音艺术、行为艺术、实验话剧、地景装置等多种艺术形态同时发生的艺术展示活动”。届时,合肥活跃的独立文艺机构几乎全数参加—— “在路上”酒吧,草堆民谣,方盒剧社,保罗的口袋,地球旅社当代艺术体验馆,瓦房工作室——几家这样正式的集结,之前还没有。“‘置换崔岗’像是合肥的独立文艺在崔岗举行的一场秋天的检阅礼,大家一起玩。”谢泽说。
所谓“置换”这个叫法的灵感,来源于谢泽和岂子在微信的一次对话。谢泽曾想用改造 “瓦房”工作室时的一些老旧物拿去岂子的地球旅社做个"物件"展览,然后找岂子把地球旅社的当代艺术品放在“瓦房”的展示厅,他们准备做个空间互换计划。后来岂子说,做个置换计划吧。方盒剧社龙准也早有去崔岗做戏剧节的打算,这种行为在圈子里滚雪球式地吸引了各个独立机构,形态更丰富了,直到可以促成这次艺术节。戏剧、摇滚乐、民谣,这城市正兴着的文艺作物们都在。
至于11月15日的“崔岗论坛”,是把全国文艺乡村建设的部分意见领袖召集过来,进行一场调研与发声。本期论坛的主题是:“走向前沿”与“回归本源”——有关艺术介入乡村的可能。在一个因艺术介入而扭转被拆迁命运的村庄,和“全国相关‘智趣人士’一起探寻艺术与乡村结合图景,启迪合肥这座城市精神建构的可能,为乡村带来有深度的发声和诗意的改变”,这是论坛主持人卜令峰的计划。
“我们几个‘村民’觉得,在中国乡村建设的理论高度上,崔岗需要在全国积累一定的“文本量”。”谢泽说。何况崔岗的接待能力也提升了,有几家院子可以暂当民宿,接待浩浩荡荡来参加“崔岗论坛”的全国人士。
这两场事关崔岗未来发展试验的活动,“置换崔岗”是实际行动,“崔岗论坛”是理论支持。2013年的“生生不息——当代艺术与设计展”,2014年的“诗意的权力——当代艺术展”,一年一度的崔岗文艺盛世在谢泽的期待下,将于未来逐渐品牌化,今秋的这两次发声,也算一次摸索的进击。
“崔岗艺术活动的方向还是定位在将设计理念带进日常生活。我们的生活太需要设计了。设计美学的理念需要全民培养。崔岗的成功在于,若干年后,崔岗院落的空间美学走进平常人家。”谢泽说。
还有很好的一点是,政府在为崔岗操心,而目前进村的艺术家在崔岗建设问题上和政府双面都在尽量互相理解,“大家劲往一处使,变成利益共同体,‘阴谋论’变少了。这和八十年代艺术家们的空想主义不一样。”
艺术家们“踏实”起来,可能比实用主义者更实用。
前段时间的“第一届崔岗市集”,年轻艺术家们卖完自己炸的毛豆腐,在草地上留恋不走,弹琴唱歌喝啤酒。谢泽被这个场景打动了。他寻思着天冷点就去号召村里做公共绿化设计的,把原来更大片的草地还原,让人们释放城市中对草地使用的压抑。玩耍,露营,躺着看书,这是崔岗愿意提供给大家的另一种“市井”生活。城乡一体化嘛,把城里不能有的尽兴换到乡下来,或许别有番乐子。当然,这是笔者对十一月崔岗的友情吆喝。
更何况这里还有更迷人的事物,比如城里已然绝迹的邻里交际。新“村民”们最近有了自己的微信群。虽然仍要依赖移动互联网,但在这号称能看到“合肥最美星空”的小村中,崔岗“村民”们在网上约饭邀酒或共赏天相,一边生活,一边等着把这种“生活”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