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生活》
□ 缪立新
20世纪30年代,是美术期刊蓬勃兴起的繁荣时期,期刊种类繁多,出版形态丰富。1934年4月在上海创办的《美术生活》杂志,因其出版的形态独具一格,印制精良,内容丰富,一度被誉为“中国最精美的杂志”,开启了中国近代美术传播的别样样式,具有专业 期刊与大众画报之双重特性,在民国美术史和出版史上均有独特的价值。
正如其刊名所示,《美术生活》出版目的围绕“美术”与“生活”两大主题。在美术方面除了介绍世界各国 的新兴艺术外,是刊对中国传统画作也做了大量推广,还把重点放在了“影写现今之社会生活”。唐隽在创刊号《我们的路线》上说明了刊物的办刊路线:“我们发刊的这本杂志,站在‘艺术’或‘美’的路线上,要使‘艺术’或‘美’生活化、大众化、实用化。”“站在‘生活’‘大众’或‘社会’的路线上,要使生活艺术 化或美化,大众艺术化和美化,社会艺术化或美化”。这与当时特殊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艺术大众化思潮密切相关,又有自己独特的方向。
为了在白热化的画报竞争中赢得读者占据市场,《美术生活》选取了“专业”画报为出版方向,在图片的选 取上以艺术品图片为主,刊登了中外大量的绘画、雕塑作品,强化刊物的“艺术性”,以大量的美术作品引起读者欣赏美术的兴味,尽量避免迎合读者之低级趣味。 虽然也刊发一些时装照、明星照,但相对于《良友》画报等充斥的大量名媛闺秀照、泳装照,《美术生活》在图片选取上的格调和品位有所区别。
《美术生活》以“美术”为名,实际上涵盖了绘画、雕塑、电影工艺、摄影等艺术门类,形成多门类的专业 美术期刊的特色。编辑成员均为各个艺术门类的精英。刊物总编辑钟山隐,常务编辑是郎静山、刘旭沧,张大千、徐悲鸿、林风眠、黄宾虹、吴湖帆、梁鼎铭、贺天 健、方君璧、俞剑华、陈抱一、颜文等名家,除参与编辑之外还提供画作。黄苗子、蔡若虹、钱瘦铁、齐白石、高奇峰、叶浅予、庞熏琴、万籁鸣、朱屺瞻等也纷纷 向《美术生活》投稿,使画报会集了当年美术界的精英,这是其他美术类杂志难以比拟的。
在第九期《美术生活》“编后”中,编者说到:“《美术生活》是一本图画学术杂志。图画杂志一个普遍的 趋向,就是消遣的成分太多,学术的气息太少。《美术生活》却不如此。”为此,刊物发表了不少有学术价值的文章,如黄宾虹的《东周金石文字谈》,贺天健的 《我对国画之主张》,王祺的《中国绘画之变迁及其新趋势》,陈蝶野的《明清五百年画派概论》,窳父的《中国画与画的工具》,黄苗子的《民间艺术》,钟山隐 的《中国绘画之近势与将来》,陈抱一的《从生活上所发现的新的形态美》等,都代表了当时美术学研究的水平。
《美术生活》还不定期的出版美术特辑专号,如第6期《儿童专号》,第19期《儿童生活特辑》,第20 期《第六届全国运动会纪念特大号》,第22期《漫画特辑》,第25期《二周年美术专号》,第32期《四川专号》,第34期《浙江文献美术摄影特辑》,第 37期《吴中文献特辑》,第38期《第二届全国美展特大号》。专号的出版,使得期刊内容更为系统、全面和翔实。浓厚的艺术气息和美术专业色彩,使得《美术 生活》在众多画报中脱颖而出,独具魅力。这是办杂志的必要手段,可多吸引读者眼光。
民国时期的美术期刊创办者主要是艺术院校和美术社团,《美术生活》作为当时重要的一份美术期刊,其创办者却是一家印刷企业——上海三一印刷公司。
《美术生活》的创刊号《为三一印刷公司创刊美术生活告读者》一文,解释了金友成创办《美术生活》的由 来:“金友成君集股创办三一印刷股份有限公司,以东西洋最新式之橡皮版印刷术……兹金君感觉此最新式最优美之机器,而仅为承印画片等工作,未能尽量为艺术 上作贡献,未免有所辜负。故复创设出版部,聘请美术专家,先行编印美术生活杂志一种,以与世人相见,其内容之丰富,兴趣之浓厚,当在一般图画杂志之上,精 美又可推为独步。”正是有了三一印刷公司这一强大的技术力量和资金支持,《美术生活》才得以顺利创办,并因其图像清晰,色彩丰富,层次分明,版面大气,在 当时的上海有口皆碑,被鲁迅评价为是“中国最好的印刷”。
正当《美术生活》“不惜牺牲工本”,为了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为表彰我国固有的灿烂文化,使人民知所 眷顾;介绍世界新兴技术,使人民知所借鉴;影写现今生活,使人民知所警惕与勉励”,出到第41期时,1937年8月,日本的疯狂轰炸,使三一印刷公司消失 在罪恶的侵略战火中。更令人痛惜的是,即将付印的《美术生活》第42期也泯灭无遗。
旧时人物、旧时画作、旧时影像,有时能唤起对往昔岁月的追忆,在泛黄变脆、有些残破的纸页之间,流淌的是岁月的潮汐。几十年后的今天,《美术生活》还能引起人们的阅读和欣赏欲望,摒弃收藏因素,不得不感叹它的巨大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