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人访谈

王立人访谈

王立人访谈

日期:2015-07-22 10:59:13 来源:
关联艺术家:

访谈 >王立人访谈

  王立人先生是一位对事业非常执着的书画家,几十年来,他凝志不分,专一、勇敢、坚毅,以蜜蜂般的劳作精神采撷于中国古今鲜花盛开的艺术园圃中,一步一步成就着他年轻时的梦想。
  研习书画,源于家教,王立人的父亲是乡间方圆几十公里的书画名家,还在上小学之前,立人先生就在父亲的指导下临帖描摹。后上小学、中学、乃至大学,都受到了老师的悉心指点、鼓励和肯定,一路走来,坚实平稳,在书道上,篆、隶、楷、行、草等各种书体都有过认真而深入的临习与研究。王羲之体的流畅婉转与藻丽多姿,颜真卿体的轩昂与奋发,苏轼体的洒落与姿肆,篆书的遒劲、隶书的舒展,帖的清爽、碑的苍茫……他都了然于心而又能应之于手。于现代,他曾先后从师于许自明、颜家龙、王冬龄、陈振廉、张爱国、欧阳中石。在画途上,先后在湖南科技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专攻中国写意花鸟画,又到中国书画函授大学、中国美术学院、中国国家画院研修,受教于卢坤峰、马其宽、高冠华、张立辰、高卉民等,不仅从这些大师们身上学到了许多方法与技巧,而且对于形成自己的风格得到诸多启示。
  卓克:都说书画一家,王老师您对书法和中国写意花鸟画都十分擅长,请问这两者在创作上有什么互助?
  答:从古到今,书画同源。如宋代的苏东坡、米芾,元代的赵孟頫,明代的董其昌、文征明,清代的赵之谦、吴昌硕,现代的徐悲鸿、齐白石、潘天寿、黄宾虹等无不善书善画,皆为大家。中国画是以线条应物象形,工具材料是中国独有的毛笔、墨和宣纸,中国画最讲究的是笔墨,故学习中国画就要修为笔墨技巧。画面上的线条墨迹就是画家寄寓作品里的笔情墨趣,这样说来,一幅画的笔墨好否,其实几乎包括了作者表现在绘画上的全部技巧。中国画强调一个“写”字,我个人认为就像书法随心写来,讲究有“笔”有“墨”、有传承关系、有技法、有自己的品性、学养、才情,使作品具有更高的品味。要走到这一步,心须用功学习书法艺术,而且要把学习书法艺术摆在学习绘画同等的位置上,锤炼笔墨功夫,日积月累方能有进步。吴昌硕先生在五十岁后才学习中国画,凭着扎实的书法基础成为一代宗师。吴昌硕的绘画线条厚重古朴,有金石味,就是得力于他的石鼓文线条,所以今人只简洁地摹仿吴昌硕先生的绘画作品,不深研书法艺术就无法学到他的绘画精髓。练习书法要针对自己的绘画所追求的风格来选择相同或相近的经典来学习,如黄宾虹先生画山水,为了使线条更古朴、厚重、灵动,他除了学习大篆之外,还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学习了草书。他练草书的功力全体都现在山水画线条上,这种方法很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前人书画兼修的范例数不胜数,不要忘了中国画讲究诗、书,印、画的有机结合,学习书法艺术还能提高题款和印章的艺术水平。
  卓克:别人评价您擅长画梅和竹,您觉得您笔下的梅和竹代表了什么样的风骨?
  答:梅与竹的确是一个古老的绘画题材,古今文人墨客们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我却总想挖出点新意来。在认真研习古代的王冕、陈献章、金农、汪士慎、石涛、蒲华等大师优秀作品之后,我悟出了一些心得,作为一个生活在新时代的画家,应该热歌祖国的繁荣富强,还要弥补当代人的精神缺失。所以我画梅花追求繁花密技和大片梅林的表现,画竹追求横空出世之气魄。归纳起来我要追求和表现的梅竹之风骨是积极阳光,是诚信,是顶天立地、坚韧不拔,是包容团结,是能屈能伸、屈而不折。
  卓克:梅和竹自古至今都是经久不衰的题材,诗笺画幅何其多也,您的梅和竹有什么独特的地方使之不同于其它呢?
  答:这个问题与前一个问题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梅与竹均是古今文人喜欢借物喻人、以物明志的题材。因为表现梅花的目的以及作者所处的地位、时代不同,作品里透露出的作者内心世界也就不同。如八大山人喜作一枝一花,这与他们当时环境和阅历有关。而当年齐白石进京仿八大山人之画,不为人们接受,陈师曾看到了问题所在,觉得这种风格与现时代人们审美情趣不符,建议齐白石衰年变法,从而一举成功。我出生新时代,人生的经历与前人不同,所以在写梅花时不能简单照搬古人,要学古出新,正所谓笔墨当随时代。但要保留前人之精华,放弃今人之糟粕,什么官梅、病梅、孤梅等我不去表现,我崇尚的是自由,个性、暗香袭人、顶天立地、不畏强暴,蓬勃向上、包容团结的群体之力量。这就是我写梅竹的特点,自以为不同于古人也异于今人。
  卓克:中国书法艺术大概分为两路,一路呈庙堂之气,是为中国书画的脊梁之骨,承载中国书画的重心和文脉;一路表现出逸野之风,是为中国书画的血肉之躯,担负着丰富和促进中国书画发展的重任。都说您的书法兼具两者风采,您觉得这两者的融合会有什么样的效果?
  答:庙堂书法通俗简单地讲就是皇帝与官员们提倡的书风,是以王羲之与王献之为代表的书风,也有的称之为贵族书风。这是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书法艺术,故有人称其为主流书法,所以历届国展中王派书风大展风骚。野逸之书风是指民间书风,这些民间书家生活在最底层,天高皇帝远,无拘无束,思想个性相对自由,所以这些表现在书法作品之中,如北碑、墓志铭、抄经书等。这些相对于庙堂书风不为法度所约束,张扬个性,追求朴拙,展现雄强厚重,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这种书风在清末民初新文化运动之后不断被挖掘、被重视,深深影响到当代之书风。
  我的书法在古人的书法经典和民间书法中吸收了我所需要的东西,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产生了简约、质朴、大气而不张扬,含蓄而浪漫的文人书风。
  卓克:听说您擅长隶书、楷书、行书,这些不同字体之间有什么区别和共通性呢?
  答:隶书是在小篆后通行的实用书体,隶书一般分为:古隶、汉碑、汉简、清隶。古隶是秦代刚从篆书里演变出来的一种不成熟的隶书。汉简中有隶书、章草和篆书,以隶体的竹木简而言,用笔有行草意趣,结字驳杂不纯,率意而为,故有抒情性。而汉碑是由优秀书法家书丹后刊刻而成的碑刻隶书,讲究法度而无天真纯朴的情调。清隶是从汉碑的基础上蜕化而出、流派纷呈、风格各自独立。总之隶书是汉字字形变化的里程碑,由长变方和扁,笔画由弧线变为直线等,为楷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楷书是由隶书及行草演变而成的,是书法发展史上出现最迟的书体,也是自魏晋以来通行的实用书体,从风格上一般分为:魏碑、唐楷、小楷。魏碑风格多样,古拙朴茂、篆隶遗意、刀味石趣、率真野逸。而唐楷在用笔上完全摆脱了隶书的影响,在结字上讲究法度与规范,因此唐楷典雅庄重、法度严谨,成为楷书的典范形象。小楷在魏晋即已兴盛,唐宋人不善小楷,到元、明才小楷名家辈出,风格多样,小楷结字与大字不完全相同,它贵“宽绰而有余,间架明整”。书写小楷对腕力控制要求很高,所以书写难度最大,如果说楷书是中国书法的基本功,那么小楷又是楷书的基本功,故前人有云:“不善小楷者不能称为书法家”。
  行书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近楷书者称“行楷”,近草书者称“行草。”古人称行书:“情驰神纵,超逸优游;临事制宜,从意适便,有若风行雨散、润色开花,笔法体势之中最为风流者也。”行书最为实用,如信札、匾额、招牌、画款等采用较多,因为行书比楷书、隶书生动、活泼,书写又似“轻歌曼舞”,又比篆书、草书容易认识,所以历代书画家都擅行书。
  由此可见,这三种字体在用笔、结字、书写速度上是有区别的,如隶书还是保留了篆书的一些弧线,行书点画有游丝牵引,故结体上较前两种书体有“加法”,但它又可以点画互替,布白上可随形赋型,参差变化。三种字体的共通性都保持了汉字方块字形,用笔方法可互相借用,容易认识而实用性很强,是较大众化的书体。
  卓克:听说您对书法的研究颇有家教渊源,您觉得您父亲的书法对您有什么影响么?
  答:一个人的成长自然离不开家庭环境,尤其是长辈们的学养就是后代成长的根源。在说父亲之前还有父亲的父亲是我难忘的助我成长的一个重要人物。我刚上学时,爷爷就为我备好字帖、练习本,因为爷爷是小商人主营过文房四宝,他深知“字是打门锤”,读书人必须写好字,要写好字就得临帖,这样就培养了我的摹仿能力和观察能力,使我看到好的字和书法作品就摹仿和学习。爷爷为了鼓励我练好字,家里新置的农具、家具等,都由我用毛笔书写购买时间和姓名,过年了写个春联、红白喜事写个对联等,甚至为我到邻居和亲戚家揽书写的活,所以我读小学就在当地小有名气。
  父亲善写行书和隶书,我学习书法除了临帖,更多的是受到父亲书法的影响,尤其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很难见到隶书字帖,于是我恳求父亲教我隶书的基本笔画的写法。打那以后,我实用中常写隶书,直到见到刘秉森的鲁迅诗隶书字帖,才正式临习隶书字帖。父亲书风雄强大气、刚正不屈、雅俗共赏,这对我书风的形成有着很大的影响,这大概就是血脉与文脉的双重关系吧!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定制独一无二
打造专属手机壳!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5956905057

©2005-2020 zhuokearts.com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