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见林小淇,她正在为同学准备的“北大后E艺术沙龙”活动中热情地向企业家同学们推介中国的当代艺术和文化产业。从初涉艺术圈的主持人,再到藏家,直至一个艺术的顶层推广者,经历过几次身份的转换,她已经成为一个当代艺术向顶层生活的辐射者,用她的话说,“成为一个桥梁的作用。”这种桥梁的方式,也成为中国艺术与收藏群体连接渠道的一种全新尝试。

主持人转型
与一般的藏家不同,林小淇认识艺术家的过程要从一档访谈节目开始,而且当时只是单纯地作为采访对象进入这些艺术家的创作世界,那时还是主持人的林小淇没有想到,几年之后,她会以藏家的身份进入艺术行业,甚至成为一个艺术的推动者。2005年,当时还在央视担任主持人的林小淇收到一份邀约,一家台湾的电视公司要做一档艺术家的访谈节目《画中画》和《宝中宝》,请她担任主持人。当时艺术市场正处于一个快速上行的阶段,非典之后中国的拍卖市场正在飞速增长,但对公众来说,还没有形成足够的传播力。这个栏目开了一个艺术家访谈的先河,让艺术家系统地出现在电视媒体中。这样的机缘也让林小淇一下子和艺术家拉近了距离。
“有谁比我更幸运呢?我看作品的时候,是听作者在为我讲述背后的故事,他创作灵感的源泉,投入什么样的感情在作品里。每一幅都有非常详细的解析创作的历程,很多东西是融入到作品里去的。看了这些作品以后觉得很触动心灵的,因为不只是一幅纸上作品,它是一段故事、一段回忆、一段感情,很多东西倾注在里面,从那个时候开始,这些作品在我眼里面都是灵动的,有血有肉的东西。”她说,“那时候还没想到,艺术会成为我的事业。”
节目组对“完全没有任何艺术功底”的林小淇提出很多专业的要求,前期筹备团队中有很多美院的学生和学术顾问,她需要短时间内大量吸收艺术的相关知识,林小淇开始频繁出入各大美术馆和展览现场,阅读各种资料,她坦陈,当时节目请来的嘉宾,她并不十分了解他们在艺术圈中的地位,“现在说出来的名字都是比较牛的人,当时没有这种意识,只是作为采访对象。做媒体的人在那种平台上还有某种优越感,单纯以一种平视的心态完成正常采访。”
“平实和踏实。”林小淇这样形容和艺术家的交流,从媒体身份起步,以单纯的好奇走进艺术家的生活,那时对市场完全没有概念,甚至不了解这些艺术家到底有多大“腕”,“像王沂东当时会请我们团队的人去他家里面吃饭,会有一些私人的交往,当时说实在的我并没有觉得他是多大的一个腕,因为我对于市场这一块完全不知道,只是别人说他的画很贵的,但是我觉得跟他相处如一位师长般亲切。”林小淇笑道,一次两人聊天,王老师说可以她为模特画一张肖像,“您给我画一个多大的?王老师说画张A4纸。我说A4纸太小了,怎么得好几个A4纸吧。我还对他说你画的女孩的衣服都不太适合我穿。如果是现在,我肯定天天缠着他,到他家拿个板凳蹲着,等着他给我画哈哈!”
让林小淇印象深刻的还有忻东旺,“我们做节目的时候艺术家都是在外面排队等着我们,多少个小时都得等。忻东旺老师脾气特别好,我们当时那场节目,我们一天最多录四五场嘉宾,从早上工作到凌晨。当时忻东旺老师来的挺早,因为有一个嘉宾中途要赶飞机把他的场次提前,忻东旺老师一直等,等到很晚,在我们的演播室候场区坐了差不多有八个小时,依然非常谦和。”

美女藏家入场
2009年,林小淇离开央视创业,到2011年开始有了自己的积累,开始正式进入收藏的领域。在那段时间里,林小淇结识了资深的艺术圈资深经纪人w君,成为林小淇转向收藏的一个重要节点。
“她带我去看很多的画展,拍卖会。之前是因为工作不得不去,到这个阶段就是因为热爱和学习,逐步开始接触艺术。”从那时起,林小淇开始出入拍场,但没有在拍卖场卖作品,“我们去拍卖的时候为了看艺术家的市场情况,体会那种氛围,其实是我学习的一个过程。”
林小淇早期的收藏线路以学院派的油画起步,并得到了闺中好友艺术圈资深经纪人w君的诸多指导,收藏类似郭润文、冷军、庞茂琨、忻东旺等艺术家的作品。林小淇第一次出手收藏就是看了郭润文的作品,林小淇去郭润文的工作室做客,看到他很多古典的少女形象,“从我当时的审美,喜欢更加写实的作品,而且偏好一些明亮色系的。当时收藏的目的是摆在家里。装饰性是我的需求。”在w君的建议下,林小淇购买了一批郭润文老师的作品,“我只是按照我的个人喜好去挑选作品,但是她会结合市场、学术帮我做一个综合的把关。所以跟她在一起感觉比较踏实,双保险。”林小淇笑道。
随着在艺术领域的深入,林小淇的个人收藏和审美趣味也从写实过渡到抽象、表现主义等风格的作品中。2013年的时候,由w君参与的谭平个展开幕,林小淇也第一次从写实转向了对抽象作品的关注。 w君还记得当时的情形:“开始我对林小淇期望没有那么高,觉得她也许不会特别喜欢,但是看完这个展览之后她感觉很好,再加上我们做了几场活动讲堂,她每次都去听,随着对艺术家了解的深入,她觉得抽象不像她想象的那么难以接触和高高在上,反而觉得看着很舒服,并且收藏了其中几件作品,就这样在她的生活中培养起了对于抽象艺术的感觉。我们相当于是一个互相的鼓励,我给他学术上的建议,她从藏家的角度也给了我信心,不停地在跟进。我们都很看好这个板块,而且抽象艺术现在还是一个市场相对的低点,所以当她有意向做艺术投资的时候,我就告诉她应该把抽象艺术作为一个主力的板块去做。”

顶层艺术推手
林小淇说自己没有想过会作为艺术行业的从业者,她坦言做藏家最初只是满足自己的审美需要。至于自己收藏艺术作品保值还是升值,她甚至没有太多关注过。但是基于林小淇在收藏方面的积淀,很多生意上的朋友也开始越来越多的向她询问,“他们有这样的需求,我也会像他们推荐。别人问我说为什么那么自信?因为我在主持的时候积累了艺术家关系的优势,而且我的朋友也不会倒买倒卖,也是出于收藏的需求。我想为什么我不去做一个桥梁的作用,但没有想去开画廊或者是做这样的零售业务,只是想做艺术家和藏家之间的一个桥梁,慢慢觉得可能会延伸出很多其他的类似于桥梁作用的项目,我就萌生了搭建平台的念头。”
于是,林小淇加速了自己艺术商业模式建设的进程。起初,林小淇义务帮朋友推荐作品,也介绍藏家和艺术家认识,“我不忌讳让藏家和艺术家认识,对我来说,搭建更大更好的平台才是我想要的。”于是她开始操盘艺术品投资,开始帮助自己原来生意场上的朋友进入收藏圈,帮助他们推介艺术家作品。
在林小淇的艺术事业的设计中,包含两条线索,一个是商业投资公司,主攻艺术商业方面的项目,包括艺术家的代理,展览推广、藏家推介、艺术沙龙等等项目,也包括艺术品基金的操作。另外一条线索则是林小淇一直以来的理想——打造一个纯粹的“为艺术而艺术!”的平台!
在林小淇看来,唯有艺术是纯粹的,不受任何空间、时间的限制的,能够保留下来的美好传承,基于此她相信在艺术能够带给她更多的附加值,甚至是意外的收获。于是与商业项目平行,林小淇还成立一个公益基金会,名字叫“ARS”,源于拉丁语意思是:为艺术而艺术!相对于商业项目会做一些非常成熟的艺术家,公益基金会则会针对青年艺术家则以更纯粹的方式支持帮助他们。
“最初的设想是支持一些特别优秀的美术学生,同时利用藏家资源直接帮助美术学生,也帮助藏家选择成长期的作品!在艺术圈里有很多还没有被挖掘出来的金子,我们也希望能发掘出好的艺术家。我是一个有些理想主义情结的人,我有的能力是我有艺术家和藏家的资源,通过嫁接其实可以帮助一些年轻的艺术家!为艺术而艺术可能是我最终的一个情结!”



皖公网安备 34010402700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