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日,合肥三十岗乡崔岗艺术家村举行了开村仪式,那一阵风一时间把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村落变成一个话题。艺术家村,听着就完爆所有滋生于乡村的农场和“农家乐”们。据说,开村不久的那场“生生不息”展览上,村民们在咖啡机前排着队等着喝咖啡,咖啡和田野,听着就让人浮想联翩。九个多月过去了,崔岗艺术家村的关注度似乎衰减了不少,至少没有一旁可以采摘的生态农场和三十岗西瓜更受人关注。也许吧,艺术家村本来就该是小众的,然后就像谢泽所言,自然生长。在一个断断续续飘着细雨的日子,第一个入驻崔岗的具有排头兵意味的艺术家谢泽,带着本报记者穿过那条绵延起伏的柏油马路,仍然生长着的崔岗村再度展现在我们眼前。
“如果他喜欢这条路了,他就可能会喜欢这个地方。如果对路都没感觉,他就不可能喜欢这个地方。”谢泽说的那条路,是给了很多合肥人惊艳感的环湖北路。谢泽一度迷恋着那条柏油路,那很像他和合肥首个艺术家村崔岗村之间的一条脐带。实际上,崔岗艺术家村只是村里一条百十米的窄道旁的小村落。那条路带谢泽来到崔岗村,他第一个和村里的农户租了房,第一个拉起了工作室。
一条路,城市到乡村的心境拐点
环湖北路,无论你从合肥的四里河路还是西二环岔上老的206国道,无论你曾经去过玩石音乐节还是颇有声名的桃蹊农场,这条堪称绵延的二车道柏油林荫路,都会是一个从城市前往乡村的心境的新起点。在三国遗址公园路牌的T字路口,体验从路就开始了。
崔岗艺术家村,还在这条路的远方。实际上,崔岗艺术家村只是村里一条百十米的窄道,沿路两旁的几十户农家。从2013年年底开村至今,一共签了53户,动工的20户,改造基本结束的只有13户,还没动工的20户。不少已经签过15年租赁合同的艺术家正在拉围墙或者进行房屋改造,所以你眼前的崔岗是个初现端倪的艺术地带,某种意义上它又像个工地。两间瓦房,一个小院,旁边一个地面还有些回潮的展览区,这就是谢泽位于崔岗村的“瓦房工作室”。很长一段时间,谢泽的“瓦房工作室”是崔岗艺术家村的名片,你在各种媒介上感受崔岗艺术家村都是在汲取它的营养。
一篇文章,崔岗艺术家村的起源
谢泽迷恋那条柏油路,那条路带他来到崔岗村。“柏油路不能宽,一宽就土了。”显然谢泽也意识到,之前媒体对崔岗艺术家村的宣传,让很多慕名而来的人感受到了巨大落差,所以他一直在表达这样一个观点,你的动机和心态将决定你最终的收获感。且不说崔岗艺术家村现在刚刚启动,即便来日初具雏形,在谢泽看来也不是很多人想象中的样子,“这里是工作室是展览馆,不是风情街,更不是主题公园。”
2012年6月,谢泽第一次抵达崔岗村,就立刻爱上了这座村庄,并决定把工作室搬到这来。“第一天到村口看到老头老太太坐在棚子底下,我问‘可有房子租?’老人讲,‘我家有跟我走。’到了我一看,就你家了,第二天就把合同签了。”回去后谢泽写了篇文章,大体意思是如果把崔岗村搞出来一个文化项目还挺好,这文章被庐阳区领导看到并引起重视进而立项,引发大量艺术工作者的关注,崔岗艺术家村的起源,就这么简单。“我们这些人来只是因为它环境比较好,有防护林,鸡屎、牛粪什么的看不到了。崔岗村是城市的触角,它通过那条路从城市伸过来。这些农民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了,他们是准市民。”崔岗村远离城市的喧嚣,又尚存人间烟火,用谢泽的话说就是,“我是艺术家,但我也是凡人,我在乡野创作也得回到城市生活。”所以这个距合肥市区不到30公里的小村庄被谢泽看中。
文艺范儿,从一条柏油马路开始
一段过程,文化创意要时间酝酿
“我们还是相信自然生长的才是真实的。这里当时排队签都签不到,政府说要出来控制一下,一共就60个院子可以出租,村子总共就80多户。”有人迅速开工,有人持币观望,崔岗艺术家村仍然在一个起步阶段。“有的人喜欢就进来,进来了不喜欢再出去,这都是很正常的。而且这个地方肯定是小众的,怎么可能是大众的呢?喜欢文艺的人本来就少。”谢泽也直言,很多进村的人自身也存在一些认识上的偏差,“你不能说你城里来的就是大爷,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你认为你是艺术家头昂得高。人家肯定也不会喜欢你的”。
谢泽认为,自己心目中的崔岗艺术家村应该会有一个反复洗礼的过程,“只有自发的生态的,才有可能扎根才能存活。要是美协、文联一声令下在这搞艺术家下乡、体验生活,这不是扯淡的事情吗?太假了,不真实。这里好就好在大家是热爱这个地方。这是自发形成的,有的刚刚才租,有的刚刚才盖,都是刚刚开始的。跟文化有关的东西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所谓的文化创意文创园,肯定要一段时间酝酿、更新、淘汰。”
一个词“体验”,是谢泽反复提及的,“有个素陶工坊,有个开放日,可以让人带孩子来这烧陶。还有个木工坊,你想做成什么形状你可以自己动手。这都是互动式的体验式的,它不是旅游,更不是观光。为什么有的人来了会失望?因为他觉得没有一个花海,有花海当然好,但也不是我们说有就有。”
一个愿景,艺术改变地方的面貌
“区里面的人过来找我们提提建议,我们如实地讲,希望搞成一个文艺小镇。”在谢泽看来,合肥这么大个城市这个都没有太土了,让人看不起。
作为人性最简单的需求,在城市待久了想去农村玩一玩,所以谢泽觉得可以有一个“文艺”主题,而不是具体的某一种文艺形式,谢泽也觉得书吧、酒吧、客栈、画廊、一些艺术家工作室都应该存在,“我们还是希望它是一个泛文艺概念,不全都是画家或全是诗人在这,都要有一点——你要有点配套服务,有些公共区域。不能讲工作室不开你来就在大马路上给太阳死晒,然后你就回家了。你可以到我的咖啡店里喝喝咖啡翻翻书,看艺术家来了跟他后面说我能不能进去看看,或者看哪个工作室挂个牌子写开放日。这里不是百分百都是艺术家,有些做跟文艺相关的。比如陶艺、木工,他不是纯艺术的,但他有互动性,他可能比纯艺术更好玩,必须多元化,把这种文艺气息搞起来。”
谢泽脑海中当然有一个美好的崔岗艺术家村的憧憬,“艺术家来了,画廊就来了,画廊一开,有钱人就来了,有钱人来了就要消费喝咖啡,三星米其林餐馆也来了,人家还要购物,LV也来了卡地亚也来了,慢慢地都来了。一般艺术家搞不起的就滚蛋了。要是LV进来哈根达斯进来,我们被赶走了,那就是大牛逼了。”谢泽说,798就成功了,它每平方米租金比国贸还高。
聊到上一段的时候,谢泽明显进入了聊high的状态,收拾了一下心情,说合肥还不可能猛然出现这样的盛况,合肥是自娱自乐,只能自己快“活快活,还不能换钱。你快活的同时让那些来看的人也小快活一下,就行了。你要想大快活,那是要大投入的,那是要冒很大风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