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丝路金器”是“丝绸之路古代黄金艺术品”的简称,这个特殊名词起源于1989年。是年9月10日,美国加州“巴拉卡特美术馆”(BarakatGallery)委托“佳士得拍卖行”拍卖一件刻有古代铭文的“花瓣纹金罐”,起价48万美元。由于不清楚这件金器的具体发掘地点,只知道出土于“丝绸之路”西南端古波斯一带,佳士得的拍卖师便以“丝绸之路古代黄金艺术品”称之,最后的成交价为110万美元,购买者是美籍华人钱存训先生。

钱先生是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知名教授,擅长东方古文字研究。他之所以重金拍下“花瓣纹金罐”,是因为在预展期间,经过对罐口镌刻的“Samatir”一词的研究,破解了铭文的书写文字为埃兰楔形文字,而埃兰(Elam)正是“丝绸之路”途经的古国之一。此后,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在东起中国西安、西至地中海的“丝绸之路”沿线,陆续发现大量古代黄金艺术品,人们遂将这些金器统称为“丝路金器”。

“丝路金器”工艺复杂、制作精细、造型素朴,最大特点是融东西方两种艺术特征为一体,既有浓郁的地中海特色,又带有典型的东方美学神韵,从而形成了独特的“西域风格”,倍受国际艺术品收藏圈的青睐。

由于“丝路金器”蕴含的历史、文化、艺术、民族、民俗等内容太过丰富,当仁不让地成为研究“丝绸之路”不可或缺的历史证物。不仅个人藏家,就连欧美各大专业机构——大学研究院、博物馆、艺术品公司等,均以拥有“丝路金器”为荣,而收藏数量的多少更是确定藏家和研究机构在该领域排名的标准,这也是导致“丝路金器”价格年年飙升的重要原因。

2010年11月5日,德国斯图加特“亚洲艺术品及西洋古董拍卖会”上,一件拜占庭与中亚风格合璧的“丝路金器”——金托景泰蓝戒指,以137万欧元成交。

2011年11月6日,同样在德国,一对工艺异常繁复的波斯“箱式耳环”,以305万欧元成交,创下“丝路金器”拍卖新高。随着国际学界对“丝绸之路”研究的普及和深入,“丝路金器”收藏热潮正在“古代艺术品收藏圈”快速蔓延,国内一些高端艺术品藏家也加入其中,中国面孔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国际各大艺术品拍场,频频为“丝路金器”举牌叫价。

但是,作为古代高端艺术品种类,“丝路金器”与其他古代艺术品有着严格区别:第一,它不完全是中国制作,甚至更多出自中亚古代诸国,充满波斯、贵霜、斯基泰、拜占庭、伊特鲁里亚等亚欧交界地域的文化特征;第二,它不是大众藏品,只适合对“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知之甚详的小众收藏;第三、“丝路金器”收藏领域狭窄,却自成体系,表面上属于文物收藏杂项中的“金银器”,实际跨越了东西方造型艺术体系,属于不折不扣的“跨界收藏”。
“丝路金器”艺术的美学内涵博大精深,在一千多年的历史中曾经出现过三次高峰,奇妙的是,这三次艺术高峰分别属于三个不同地域的不同时代,与“丝绸之路”一样,堪称世界艺术史上的奇观。



皖公网安备 34010402700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