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副教授吕澎在接受99艺术网的采访
编者按: 2014年9月19日上午,由银川当代美术馆和宁夏民生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文明的维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宁夏银川召开。本次研讨会持续到9月20日。会议邀请国际国内知名艺术史家、评论家共计二十余位进行圆桌讨论,以期通过学术会议与演讲的方式,增进中国艺术史上有关中西方交流的梳理及演进的研究。99艺术网在现场采访了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副教授吕澎。
怎样可以避免艺术史中的“断裂”现象?目前有没有方法来解决?
吕澎:艺术史的断裂,这个问题真的很严重,这本身就是历史问题。 1949年之后我们就和世界又失去了联系,就是这个原因。即使是战争都不会受影响,不会隔绝。在那之后我们跟欧洲、跟世界已经没有关系了,而且我们自己还用了一个非常统一、僵化甚至是残酷的意识形态控制每一个知识分子、艺术家和学者。没有思想就没有知识,就这样断裂,几代人都这么断下来。因此是历史的原因,自从改革开放以来,这个问题就好办了。
“全球化”的发展使国家之间的艺术文化交流加强,是否可以认为以后的艺术史是一个全球的艺术史,它的地域性特点是否会逐渐弱化甚至会消失?
吕澎:这个很难说,它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目前在考虑写全球艺术史,我们已经在考虑这个问题了。但是究竟未来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与整个人类社会的各方面有关。所谓的地域性不是一个固定的概念,原来我们说这个符号代表的定义,后来增加了新的符号也代表了这个东西,所以不是简单地符号的叠加或删去省略,而是不断产生新的符号、新的语言的一个过程。这个时候很难说我们的传统或者说过去产生一种新的东西,永远都是新的,这个新的东西要和之前的旧的东西发生关系的。
当前艺术理论家在艺术史方面的写作面临着哪些问题,怎样避免或者减小这种影响?
吕澎:首先是学习,今天我们的作者非常浮躁,尤其是写作,搞当代艺术的人没有多少知识,也没有读多少书。所以第一个是要读书;第二要充分地去理解历史最基本的情况,才能寻找到一些好的方法。因为书写历史和书写艺术史事实上有各种路径和方法,但是哪一种路径和方法更加有效是需要我们去思考的,所以说这是一个过程。当然还需要我们不断地书写,最后形成一本相对来看大家认为不错的艺术史,这需要在不断的历史写作实践当中产生。
近期有没有在艺术史方面出书的打算?
吕澎:这个月要出版一本十年艺术史(2000年—2010年),这是第三版。原来有一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书,现在会有一个新世纪的书,每十年写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