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厩(布面油画)
国子监街是京城现存不多的古老街道之一,冬日漫步其间,走过巍然耸立的牌楼、夹道的古树,还有两旁的庙宇、大小宅院,倍感清幽恬静。坐落于此的大都美术馆虽落成不久,也因其不求另类、不尚浮华的简约风格而别有一番古韵。
2013年12月29日, “绘画的品格·2013中国油画展”在这里开幕,共展出170幅油画作品。这些画作经过照片初选、复选和原作评选,从来自全国的5000余幅作品中评选而出,不仅谌北新、沈行工、文国璋、黄冠余、欧洋、张重庆、张京生、陈坚等著名油画家积极参与,纷纷拿出自己的精心之作,也不乏崭露头角的青年画家。成长于不同时代的他们,身处数字媒体迅速发展的今天,虽风格迥异,却同在以自身的创作进行着怀旧与创新的对话,亦不断叩问“读图”时代如何留住油画的“品格” 。
“以‘绘画的品格’作为主题举办全国性的油画展,在中国油画学会已经是第二回了。早在2006年的‘精神与品格——中国当代写实油画研究展’ ,就曾得到强烈的反响。中国油画学会成立18年来,先后举办了一系列展览,每次都会针对油画发展的境况提出相应的主题。 ”中国油画学会主席、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告诉记者。他还特别强调:“对生活在今天的人们来说,无所不在的图像只需要用指尖轻轻点击便可获取,视觉上越发追求精细化、具体化、平面化与奇观化。在这样的时代中,绘画的品格坚守才更为重要,它既是面对数字图像得以自守的关键,也是绘画自身得以与时俱进并继续开拓的要义。 ”
油画的“东方骨肉”
自新中国第一代油画家开始,画家们便着力探索如何将西方油画艺术的特点与中国的文化内涵进行结合。中国油画并非对西方经典的简单复制,重要的是它如何进行文化的转换,又如何超越表象,创造出专属于东方的油画品格。“中国的绘画向来注重品第格调,进而论及画者的品性味况、胸壑襟抱,这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传统。 ”许江以唐代司空图《诗品·雄浑》中的一句“超以象外,得其环中”道出中国绘画超脱物象的精神内核,“我国的绘画传统,从来不是追求如何画得更像,而是以诗性的线条观照内心,表达对于现实的理解。回望油画发展的历史,东西方都历经一次次的拆解与重置,这是必然的过程。但无论如何拆解、重置,绘画归根到底是手与心应、心手合一的艺术,只要这个本质还在,油画厚重、博大、具有拯救意味的品格就不会变,油画的东方骨肉亦不会变” 。
在油画中引入水墨意象与线条之美,是几代中国画家对油画这一舶来品的独特探寻。步入展厅,无论是欧洋的《蹉跎岁月》 、徐福厚的《大视野》 ,还是金长征的《祈》 、宋玉的《秋天的胡杨》 ,他们或是重在线条的敏感,或是着力于色调的纯澈,又或是实验皴擦的肌理,虽形式有别,实则却同是将传统中国画法融入创作的不断尝试。画家蓝威的《何处西风》更是豪放地运用大写意的笔触,将书法性的用笔引入油画语言的实验中来。
“读图”时代再“看画”
在飞速向前的时代回溯过往,“怀旧”成为此次画展的一大主题,随着城市化进程前行的脚步,传统中国绘画中的山水田园不可避免地被一幅幅现代都市的场景所取代,而从艺术家的作品中我们却品读出一份反思与守望。白蒂在《古香》一画中描绘的女子坐在古朴的桌案上闭目沉思、怡然自得,传统的乡村作为背景,勾起人们对传统家园的怀想;白冰洋的《仲春》与刘磊的《工业标本——蒸汽火车之九》中的工业旧址颇显凄凉,李家顺的《工业时代之雾霾》以及范明正、赵艳婷的《戴口罩的女子》更以视觉的力量让现场的很多观众感同身受。
怀旧构建起精神的希望所在,让人的内心深处有所依附,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当下的忽略。在李柳燕的《其实和记忆无关》 、刘伟佳的《某个城》与李晓宇的《对望》中,描绘的都是穿着入时的都市女子;张军的《微信》更记录下人们低着头查看手机这个当下最为常见的场景。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殷双喜认为,在此次展览中,最为可贵的正是那种不同于任何国家,专属于中国文化语境的油画气息——当代艺术家们作为城市的“拾荒者” ,他们的作品夹杂着怀旧与对古典精神和文化品位的吊唁。在一个个越来越相似的城市中,工业与经济的发展碾碎了许多曾被人们珍视的东西,例如理想、浪漫与梦,以及广义的“艺术之诗” ,它们或者成为用金钱可以衡量和买卖的东西,或者干脆被那些富有的“土豪”弃如敝屣。但对于艺术家而言,它们依然神圣。因此他们握住画笔,回溯传统并且记录现实。
身处“读图”时代的我们,早已不会轻易为一幅画面动容。正如海德格尔早在1938年《世界图像的时代》一文中所指出的那样,“从本质上看来,世界图像并非指一幅关于世界的图像,而是世界被把握为图像了” 。各种信手拈来、精致无比的图像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如今再被问到日出是什么样子时,脑海中会立刻浮现出一幅图像,但那很可能不是我们真正一步步爬到山顶、历经漫长等待迎来的日出,而只是曾经浏览过的某张照片或者电影中的片段。这样的轻易到底是幸运还是不幸?中国油画学会副主席刘小东谈到:“有必要回归到传统意义上的观看上来。因为如果你想要静下来,感悟一点什么,唯有通过艺术。生命中有那么多难以逾越的困苦、悲伤,绘画却可以使我们走出来。它与诗歌一样,是一种心灵的阅读。在图像发达的时代,观看更应有深度,通过观看延伸至每个人的生命体验与情感记忆。我想绘画的品格指的不仅仅是艺术家的创作,观众从对油画的观看中,也可以体味绘画不只是一种技艺,更是由心阅读才有的沟通。 ”
“读图”时代再“看画” ,以笔与彩作为媒介,创作与观看那种直观渐进、亲历亲尝、可触可摸的体验,想来不是数字媒体能够轻易取代的。在社会变化日新月异的今天,一切都太过迅疾,是否还可以选择“跟不上队” ,慢慢“看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