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画的价格不等于价值

当代画的价格不等于价值

当代画的价格不等于价值

日期:2013-10-26 16:03:26 来源:银川晚报

美术 >当代画的价格不等于价值

  今年10月5日,曾梵志的《最后的晚餐》在香港苏富比拍卖中以1.8亿港币的价格售出,刷新了亚洲当代艺术品交易价格纪录。

  当代画价格的飙升,有着诸多的原因,比如画家走出国门勇敢地推销自己,艺术品市场的持续开放,使得国外炒家得以在国内自由交易,带有明显经营色彩的画廊重新出现于大城市,有需求即有买卖,有买卖即有投资与收藏,当然也少不了炒作和投机,当代画作的辉煌与看不见的运作之手,都是市场催生的事实存在。

  对待当代画的价值,中国普通收藏者乃至旁观者的态度是,为什么要以买梵·高作品的价钱来买中国当代画?为什么不买齐白石、徐悲鸿等过世名家的名作而要买这群还活着的中年画家的争议作品?这样的观念普遍存在,说明中国人对艺术品收藏的客观认识以及长远投资意识并未形成,也表明基于历史记忆和生活方式所养成的投资习惯、审美习惯,都还停留在过去时代没有真正走出来。

  公众对当代画的认识脱离不了时代记忆和思想障碍,那么当代画家能脱离得了自身限制、超越得了自我局限吗?曾梵志《最后的晚餐》呈现的是13个少先队员戴红领巾吃西瓜的画面,切开的西瓜似破碎的头颅,少年手上的汁液酷似鲜血,本该拥有一副鲜活面孔的孩子,却无一不长着冰冷且含有杀意的成人脸庞……在达·芬奇原作中叛徒犹大的位置上,曾梵志安排了一个打着金黄色领带的少年,对此他的解释是,“金色领带代表金钱,代表西方资本主义。打领带是1980年代才开始在中国普及的。”按照曾梵志的说法,很容易理解成他的用意是批判资本主义,但这幅画的买家会信吗?它的中国欣赏者信吗?为大家看了都懂的画面安置一个大家都不信的说法,这对中国艺术家来说太轻车熟路了。

  有质疑者不断发声,说国外市场对中国当代画的青睐,是因为这些画家迎合了西方的审美,把中国丑陋不堪的一面展现了出去。这样的说法不止体现于天价当代画身上,张艺谋的《红高粱》等电影,贾樟柯的一系列作品,以及诺奖获奖作家莫言的小说,前前后后都在这样的舆论场中备受煎熬。

  至于当代画的天价可不可以与其价值画等号,这本身就是个伪命题,有价格的作品当然是有价值的,当然这里的“价值”也可以特指为“投资价值”,但有价值的画作却不一定有价格,貌似繁荣的当代画市场,更需要有价值认定能力的人,而非只有能出得起价的人。年轻的作者需要出路,天价画的作者或许该让让道,多给后辈们一点生存机会和空间。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定制独一无二
打造专属手机壳!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5956905057

©2005-2020 zhuokearts.com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