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光的作品《蜀道行》
郭光的作品《延河之春》
文化广场:您认为自己的艺术创作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郭光:“我自己总结出三个阶段:第一是学习阶段,包括从学校到工厂,自己探索学习并向老师请教学习的过程。比如在文革期间,我曾与一些著名画家相识,他们对我学习绘画有很大的帮助;第二阶段是参加工作以后上了西安美术学院工艺系,工艺系侧重于设计,在石膏、造型、人物写生和人体写生这些方面都接受了比较系统的学习,让我在花鸟画的创作中产生了工艺性和构成意识;第三阶段就是生活写生和创作结合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侧重中国山水画。期间与著名画家赵振川、罗平安多次上陕北、下陕南和登秦岭,进行山水画的写生和创作,和他们在一起受益匪浅,使我对“长安画派”艺术精髓的理解有很大的帮助,在下来举办的画展中将有充分的体现,这也是我持久的创作思路。”
文化广场:你对自己这么多年的绘画过程有什么感悟?
郭光:“我的绘画之路,是从研习传统入手的。早年专攻花鸟画,十年前开始进入山水画领域。由于生活经历和环境的影响,自己绘画风格形成的源头是在长安,是在长安当时的文化氛围中获取营养的。在笔墨方面,也是从对‘长安画派’诸位前辈的笔墨符号的研习开始,而上溯中国绘画传统经典,从中探索自己笔墨转换的路径;在创作方法上,一直坚守尊重传统与生活的主张。我以为,拓展笔墨表现方式的新领域,离不开生活与传统这两大基础。中国画是由其特定的一系列要素构成的。守正方可出新。画家的工作就是要通过自己对于传统笔墨的认识与改造,来解决自己绘画当下性的问题,从而表达自己对人生和自然的体悟、感受与热爱。”
“现在,我愈发坚信一定要走艺术的道路,把以前因其他行政工作而失去的创作时间‘抢救’回来。我认为,60岁是最好的黄金年龄段,新的艺术创作生命才刚刚开始。”
文化广场:您所坚持的艺术理念是什么?
郭光:我认为作为一位画家,应该是为艺术而献身的,应该舍弃一切名利观念,潜心为自己的艺术作品而努力,并创造自己的绘画条件,深入生活并表现生活。当前对画家来讲,经济生活来源基本不成问题,所以我不喜欢那些放弃个人艺术追求,盲目追逐市场效益需求的做法。究竟是追求艺术还是追求市场,这是考验画家的关键所在。
相关链接:
60岁对于一个国画家而言,意味着其真正的艺术创作和生涯才刚刚开始。古人讲:人贵清明,画贵糊涂。如何在这样一个时间点位上完成新的突破,清醒地意识到“艺”和“技”在绘画中如何实现完美的结合,是任何一个严肃的画家需要面对的问题。当今的国画家,有“技”无“艺”,或者有“技”无“艺”者,都大有人在。郭光是清明之人,他在修养上已做到了心中有,而他在宣纸之上,正试图实现着新的无中生有。
——杜爱民(西安市文联副主席、作家、美术评论家)
郭光先生的山水画,蕴含着盛唐人的浓烈深情,有唐诗的神韵,这是上天对陕西人的馈赠,也是在陕西名宿赵望云、石鲁、何海霞,以及西安画坛大家方济众、李世南、赵振川等人的图像经验与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个性化的“图像升格想象”的喜人成果。不过,更重要的是,他的《黄河乾坤湾》、《秦岭幽趣》、《天山之歌》以及《太白山秋色》、《黄河岸边》、《榆林印象》等作品,充分说明这个被我们称为“图像升格想象”的成果,是有了闽粤海洋文化滋养之后,又回归中国中古文化空间进行培养才能够最终形成完型审美模型之后的产物。
——付京生(著名学者、美术评论家)
画家郭光的水墨画创作,雄浑气势中见灵逸,繁复笔墨中见秀美,他的水墨画俊朗而清逸,不落寻常蹊径,用笔厚重雄阔,各种画法兼具,不拘一格。构图用心,笔墨淡润,或苍劲、或细柔,既有北方画派气势雄浑厚重的特点,又有南方画派清润雅秀的美感。其水墨画表现,抽象与具象语言交替描述,是他以当代人的眼光,所凝聚出的“笔墨当随时代”语境特征。
总之,他身处当代,建构具有当代特征的语言表达,就是郭光水墨画在当下不断探索的结晶。具象而形象,形象而意象,意象而象征,画家是在一种渐悟状态中自觉践行着水墨情趣的变化和升腾,营造着属于自己的水墨性情。
——文韬(资深媒体人、美术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