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雅国粹 古法新知——金城《秋林万壑图》及篆书七言联赏析

风雅国粹 古法新知——金城《秋林万壑图》及篆书七言联赏析

风雅国粹 古法新知——金城《秋林万壑图》及篆书七言联赏析

时间:2013-07-05 15:35:04 来源:

书画 >风雅国粹 古法新知——金城《秋林万壑图》及篆书七言联赏析

        金城,字巩伯,号北楼,浙江吴兴人,与张大千、溥儒、陈少梅并称“民国四家”,“诗书画印论五全”。二十世纪初,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在叩开华夏国门的同时也引爆了国内美术界的火山。“一方面是对传统文化的维护与颂赞,另一方面是反传统势力的冲击与抗争,还有彼此的退让、转化和融合。”(郎绍君《论中国现代美术》)当时活跃在京津画坛上的“广大教主”,曾留学欧洲的著名画家、美术理论家金城,以“提倡风雅,保存国粹;精研古法,博采新知”为宗旨,“以本国之画为体,舍我之短,采人之长”,以兼容并包的文化心态呈现出中国画传统主线的内在生命力。
        1913 年金城倡议将清宫旧藏金石书画在武英殿展出,并建立“古物陈列所”;1920 年号召成立并主持“中国画学研究会”,为个人旨趣、艺术主张、绘画风格各不相同的旧都艺术家提供了观摩切磋的平台。同时他重视中日文化交流,屡办两国画展,广招生徒,将中国传统绘画的技艺与精神薪火相传。惜天不假年,先生于1926年9月英年早逝,实中国画坛之大憾!1927年,为继先生未竟之志,中国画学研究会部分成员由其子金潜庵发起,“取北楼旧号藕湖渔隐以示不忘之意”,成立“湖社画会”,同门社友二三百人皆以“湖”为号,盛极一时。今见金城先生《秋林万壑图》及篆书七言联真迹,亦可瞻视大师身为画坛领袖的大观。
        据陈宝琛所撰《清故通议大夫大理院推事金君墓志铭》,金城“幼即嗜丹青……偶假古人卷册临摹,颇有乱真之概”。古物陈列所成立后,面对世所希见的名迹,“君日携笔研,坐卧其侧,累年月,临摹殆遍,画益大进”。其弟子秦仲文在《近代中国画家与画派》中介绍,金城“最喜摹古,每遇名迹,必精意临摹副本。有时,一两遍不止,一生力学孜孜不倦,去世时不到 50 岁。所遗摹古精心制作有二三百件之多。”据姚虞琴所题《秋林万壑图》签条可知,此画即为金城临摹北宋画僧巨然山水。
        宋人刘道醇《圣朝名画评》评巨然画曰:“古峰峭拔,宛立风骨;又于林麓间多用卵石,如松柏草竹,交相掩映,旁分小径,远至幽墅,于野逸之景甚备。”在“金北楼临巨然山水”《秋林万壑图》中,金城用粗而密的长披麻皴写山石,笔法老辣率意,极尽千峰奇伟之势;在山脚溪涧点缀卵石,玲珑润泽,如沐清流;用粗重的大墨点点苔,鲜明疏朗,富有野趣。画中一隐士立于桥头,但见小桥流水,幽溪细路,竹篱茅舍,柴扉半掩,深山古刹,似有钟鸣。正是王维《过香积寺》之诗境:“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整幅作品给人以浓淡相间、枯润相生、气格清雅、意境幽深之感。
        可以说,金城所临巨然山水已得其精髓,再现了巨然画中的“淡墨轻岚”。同时,他又能“有常有变”,以古人法度“写目前天然之真境,传自在形物之精神”。其篆书七言联“不教幽树妨闲地,以见新花出故丛”一语双关,“幽树”是古人笔法,“新花”是个人风格,是“博采新知”,表达了画家学古而不泥古的变通精神和改良立场,与其称其为“国粹派”,不如“新派传统画家”的定位更加准确。
        这幅姚虞琴上款的篆书作品,取法清代书家“完白山人”邓石如而提多按少,寓隶于篆,秀美端庄。行笔富有动感,逆起驻收内敛含蓄,逆入平出轻松流畅,偶尔露锋以显精神。弯曲之处见圆畅,顿折之处见方劲,用停转之法而见外圆内方。一字当中,抱、背相辅相承,垂脚参差律动,疏密平衡,秩序井然,坦荡无碍。
        《秋林万壑图》写于辛酉十一月既望,时值中国画学研究会成立次年,是金北楼在其艺术创作高峰期的精品之作。受赠人是擅写兰竹的海派画家姚虞琴。姚氏喜收藏、精鉴别,与吴湖帆、黄保钺、张大壮并称“四大鉴定家”,又与齐白石有 “北齐南姚”之誉。1937 年日寇侵沪,姚先生画兰不带土,寓祖国沦陷之意。

金城 秋林万壑图·篆书 七言联-签条

金 城(1878~ 1926)秋林万壑图·篆书 七言联

设色绢本·纸本 立轴·对联 

1921年作 

144×48cm   131.5×22cm×2 

说明:姚虞琴上款并题签。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