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 张振龙
2005年间,我有幸获藏《曹慕堂先生碑铭志传逸事册》,未敢轻慢,一直在考索其所涉人和事,截止现在,方敢书此文以告天下。
一、乾隆名臣曹慕堂
曹学闵(1709-1787年),字孝如,号慕堂,山西汾阳人。
曹学闵13岁时,父即谢世。他勤苦自立,力学不倦,乾隆十九年(1754年)取为进士,选入翰林院为庶吉士,6年后授官职。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改河南道御史,又5年进为刑科给事中,次年转吏科掌印给事中。他专司纠察建言之职前后达8年之久,所上奏章,敷陈时事,都是关于政治得失、剔弊革新、有益于人民生产及生活等事宜。由此乾隆皇帝很赏识他的政见,对他所陈意见,屡批答可。后又被提升内阁侍读学士、宗人府府丞等。
曹学闵在朝任职30年,两次担任纂修官,三次巡试,两充同考官,端品励行,为官清慎,深为乾隆信任。颇好施财行善,在京曾修山右三忠祠、三晋会馆、杨椒山先生祠、义园、永定门外掩骼会等,都是捐己薪俸,详细计划,亲身督理。平生酷爱山水,严寒盛暑从不惮跋涉之苦,往往乐而忘返。晚年讲求养性之道。诗文多抒写性情,著有《紫云山房诗文抄》行世。
据记载,乾隆嘉庆间,自曹慕堂始,曹氏家族多出举人、进士等,在朝野传为美谈。
二、《曹慕堂先生碑铭志传逸事册》概况及规模
《曹慕堂先生碑铭志传逸事册》封面、内文、封底共94页,6549字。初始,自嘉庆元年至嘉庆五年(1796-1800年),由翁方纲题笺及内文(碑、铭、传、家传、逸事)和五人跋文共87页5941字,书写在13×20厘米的宣纸上,共为一册。后至光绪二十八年间(1902年)被装裱在26.8×42.5厘米的宣纸中下端,上端留白12厘米,下端留白9厘米。封面由张之洞题笺,并于扉页题记,后又有光绪朝三人题跋。
1、涉及名人大家
全册涉及乾嘉年间15人(翁方纲、朱??、黄洽、钱大昕、何元??、何道生、邵晋涵、韩克均、纪昀、李銮宣、王杰、张若??、王昶、王肇嘉、董诰);光绪、宣统间6人(张之洞、端方、侯汝承、李葆恂、吴广沛、褚德仪;民国至现代1人(李宗桐)。以上22人均系清代命官和民国人物中精于书法、诗画、金石之学及史学的名家。
2、涉及书体书法三种
① 馆阁体书法共69页4412字(黄洽17页、何元??20页、何道生7页、韩克均15页、李銮宣10页);
② 隶书体书法4页291字(翁方纲1页、王肇嘉3页);
③ 行书体书法19页1846字(翁方纲8页、王杰2页、张若??2页、董诰2页、李葆恂3页、吴广沛1页、褚德仪1页)。
3、涉及印鉴印模十人二十方
① 翁方纲:“苏洲”、“翁方纲”、“覃溪”(“侯汝承观”)
② 李銮宣:“銮宣印”、“李氏石农”
③ 王杰:“葆淳”、“王杰之印”
④ 张若??:“张若??印”、“简叟”、“东龙眠山人”
⑤ 王昶:“述庵”
⑥ 董诰:“董诰”、“柘林”(张之洞“孝达审定”)
⑦ 张之洞:“臣张之洞”、“壹公”、“孝达审定”
⑧ 侯汝承:“侯汝承观”
⑨ 吴广沛:“剑华”
⑩ 褚德仪:“义州”、“褚仪”
基于以上情况,此册是一有规模有档次的书法大册。
三、形成及传承
山西汾阳曹慕堂,出仕任官至乾隆朝宗人府丞,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冬去世,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十月葬于家乡。此间,朱??撰“曹慕堂墓志铭”、钱大昕撰“曹公神道碑”、翁方纲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撰“慕堂先生传”、邵晋涵撰“曹公家传”、纪昀(晓岚)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撰“曹宗丞逸事”。以上为六年多时间内先后形成的祭祀追思原始撰文,足见曹慕堂在当时任官为人的名望。
1、《慕堂先生碑铭志传逸事册》的形成。
在五则原始撰文完成后年余,即嘉庆元年(1796年)曹慕堂长子受子(锡龄)、三子申子(祝龄)邀山西同朝任官的五位同僚,将碑铭志传逸事重书为册:
古绛黄洽书朱??撰“曹慕堂墓志铭”、灵石何元??书钱大昕撰“曹慕堂神道碑”、灵石何道生书翁方纲撰“曹慕堂先生家传”、汾阳韩克均书邵晋涵撰“曹公家传”、静乐李銮宣书纪昀撰“曹宗丞逸事”。
至七月重书成册后,求翁方纲撰书后,延至十二月二十三日撰成“慕堂先生碑铭志传逸事册书后”,并为此册题《慕堂先生碑铭志传逸事》之名笺。
随后,锡龄、祝龄兄弟又邀在朝京官大员文人学士为之题跋:
陕西韩城王杰嘉庆二年(1797年)年题跋、安徽桐城张若??嘉庆二年(1797年)题跋、上海王昶嘉庆四年(1799年)题跋王肇嘉书、浙江富阳董诰嘉庆五年(1800年)题跋。
至此,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至嘉庆五年(1800年)围绕曹慕堂先生去世后,这一有意义的结集历时13年终成一册。这时的册还是13×20厘米的宣纸小册,被曹氏兄弟珍藏。
2、光绪朝转归张之洞收藏。
时光流转,间隔102年后的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张之洞获得该册,精心装裱制封,题笺为《曹慕堂先生碑铭志传逸事册》,并郑重钤印“壹公”名章。同时,在扉页署:“光绪壬寅三月既望南皮张之洞观于抱冰堂”,钤印两方,并在董诰跋文之后,钤“孝达审定”印一方。可见张之洞对此册珍爱有加。经装裱制封的新册已成为大册,即现在所见,26.8×42.5厘米的大册。
3、光绪二十八年七月前归于端方。
事有凑巧,张之洞获得此册在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三月间,时任湖广总督,不久因朝事离任,由端方代理湖广总督。端方为好贤爱古大家,竟然从张之洞手中接藏了此册,此册有幸,又得端方三位高足题跋,从跋文中可知其端倪:
当年七月十五日李葆恂跋文中即称:“犹幸恰遇好贤爱古如我公者而藏之”;十二月二日褚德仪跋文中称:“??斋尚书以先生志传合装册见示……”;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四月吴广沛跋文称:“公尚书珍赏而表彰之,尤胜私家藏守矣。”
此间,或在张之洞手中时,又引起侯汝承关注,并在翁方纲书后认真地钤“侯汝承观”印一方。
4、民国初归藏“高阳李氏”。
端方先生命运不舛,身为满人,随宣统三年清政府的完结,被哗变新军刀劈断命,此册辗转归藏高阳李氏李宗桐。也属奇缘,李宗桐洽是张之洞兄长张之万的曾外孙,历经三代,此册收藏情缘未了,又出现了轮回。
李宗桐于1966年先后在台湾《大陆杂志》发表此册中三篇跋文:
1966年3月第32卷第5期发表《翁方纲〈曹慕堂先生碑铭志传逸事册书后〉真迹跋》;1966年4月第32卷第7期发表《王文端(杰)〈曹慕堂先生碑铭志传逸事册〉跋》;1966年4月第32卷第8期发表《董文恭(诰)〈曹慕堂先生碑铭志传逸事册〉跋》。
2011年中华书局(微博)出版发行《李宗桐文史论集》亦将上述三篇收录其中。
李宗桐在董诰跋文前言中言及:“慕堂官至宗人府中丞,殁于乾隆五十二年。有二子皆为翰林,而与之交往者,亦皆为当代名人,故死后有许多人为之作神道碑,墓志铭,诸子将之抄录成册,另请名人题跋,此册后为端方所有。”
网络上在介绍王杰跋文后注明:高阳李氏所藏清文献之一。
1974年李宗桐在台湾仙逝,时隔30年之后,《曹慕堂先生碑铭志传逸事册》又回流大陆,成为盛事。
注:《曹慕堂先生碑铭志传逸事册》涉及乾隆、嘉庆、光绪、宣统及民国人物22位,皆系当朝名家大腕,文献资料翔尽,这里不作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