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雄才历史照片
《百年雄才纪念黎雄才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系列展览》继2011年4月在广州成功地举办以后,现应中国美术馆邀请于2012年8月12日移至北京展出,展出时间为8天,其中包含黎雄才先生自上世纪30年代至晚年不同时期的中国画写生、素描、手卷以及创作约400件。其中,黎雄才家属捐赠给中国美术馆的《武汉防汛图》手稿与国画原作也同场展出。中国美协副主席、广东省美协主席许钦松接受本报采访时称,黎雄才的新国画是20世纪中国美术史的重要一笔,同时,他的“艺术为人民、艺术为社会”的艺术思想和淡泊名利的为人更是向后人树立了伟大的丰碑。
经典之作珠联璧合
此项展览是我省首次在首都展示黎雄才先生的重要文献,是推介岭南名家的重要举措。中国美协副主席、广东省美协主席许钦松认为,长期以来,全国的理论界对岭南画派的评价都不全面,甚至存在误读,“我们要认真梳理、研究和推广,提升大家的认识。据我了解,黎雄才先生在世时,还没有举办过全面的展览,这次比较完整的展览,是美术界一大盛事。”
经典之作也实现了珠联璧合。1956年,黎雄才创作的“武汉防汛图”被美术界誉为“抗洪史诗”,也是广东美协评出的美术50年经典之一,由中国美术馆收藏,时隔大半个世纪,黎雄才家属把36件当年黎老创作“武汉防汛图”的写生稿及写生卷捐赠给中国美术馆,使之能够与作品一同展出。同时,黎雄才艺术回顾展已纳入“20世纪国家美术收藏与捐赠奖励专项计划”,是中国美术馆一年之中的重点学术活动。该计划的美术作品的收藏范围主要针对20世纪具有代表性的大师作品。
《画·语·录》
提升大师的理论地位
据悉,《百年雄才·黎雄才作品系列丛书》由岭南画派纪念馆主编,荣宝斋(微博)出版,全套六卷。经过四年时间,岭南画派纪念馆广泛进行资料搜集、作品拍摄、整理研究,包括黎雄才先生各个时期的写生、创作和教学课稿,涉及人物、山水、花鸟、草虫、书法、手稿、摹本、笔记等内容共2000余件,这也是展览上的主要亮点之一。
《画·语·录》则收录了黎雄才在创作与教学过程中的点滴文字记载,体现了他在绘画之外极高的理论修养,此次首度亮相,也是该展览的亮点之一。
“黎家山水”
彪炳20世纪美术史
黎雄才是继高剑父之后,岭南画派的又一位巨匠。他擅长巨幅山水,画作气势浑厚、用笔逸雅、自具风貌,被誉为“黎家山水”。又精于人物、花鸟,各门类写生画稿多不胜数,不乏意趣神妙之佳作。上世纪三十年代初的作品《潇湘夜雨图》获比利时国际博览会奖。
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陈永锵向记者表示,“黎家山水”的逐步形成,也离不开地理环境的影响。上世纪 40年代他在川蜀、西北的旅行写生生活给黎雄才提供了大量的创作来源。《武汉防汛图卷》标志着他写实手法的“新国画”绘画风格趋于成熟。而20世纪50至 70年代的“革命圣地”和“毛泽东诗意”绘画,是中国 20世纪后半期最为重要的美术现象之一,黎雄才也无例外地受到了这股红色艺术风潮的影响。然而,在为政治服务的艺术创作过程中,黎雄才依然故我地实践着自己的山水画理想,坚持"以自然为师",并最终在这些原本应该和现实政治关系最为密切的绘画题材上,丰盈和完善了自己的"黎家山水"。
艺术思想
还未受到足够重视
黎雄才生性旷达坦荡,淡泊名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他就无偿为政府机构、人民大会堂等创作巨制数十幅,耄耋之年更陆陆续续将自己一生重要的作品捐赠给国家博物馆(微博)、艺术馆。许钦松说:“目前理论界对黎雄才的评价大多只注重作品本身,但他的艺术思想更为可贵。他始终坚持的"折中中西,融会古今"的画学主张和艺术思想,对后学晚辈谆谆教导以及"艺术为社会,艺术为人民"的高风亮节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研究他的画品、人品和师品有助于在新时期"多元"的岭南中国画坛探询艺术生命的本源,思考前路的方向。”
画界评价
林墉(岭南画派代表人物):细细看来,黎雄才今天的挥洒,怎能离开昔年坚苦的研习?深入物理与洞察人生本就是画家必不可少的日课,尽管艺术极需想象的天马,但,飞马当需驻足,飞机也需加油,天马的翅膀之外,还有四足使之履地而能跑。这四足,本需坚实的!画作中精湛的深入与挺秀的笔墨,着实令人感动,当是“皇天不负苦心人”的明证。
梁江(中国美术馆副馆长):黎雄才教学一直强调,学习态度必须老老实实,循序渐进,先易后难,不可贪多求快。他主张先打好写生技法基础再画山水。学技法最好从花鸟入手,因其写生可和实物同等大小,便于细微观察和直接比较。直接画山水则难度大增,山无常形,水无定色,写生时要缩小数百乃至千万倍,没有相应能力难以把握。这些,都是黎雄才多年创作体悟和教学经验总结,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