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法作品
近日北京大学王岳川教授撰文,文中指出了国际书法领域的“去中国化”现象,其观点切中当前中国书法的现状,暴露出当今书坛致命的弊端和症结。在此略举数端,以佐此证。
譬如,不尊重与遵循汉字构成的基本法则,不注意提练线条造型的基本要素,随意肢解、丑化汉字,亵渎、消解传统的笔墨功夫,以致造成墨色干枯、线条怪异、蓬头垢面、满纸狼藉的“丑书”横行,而且还居然频频入展、入编、获奖,被一些名家大腕胡吹乱捧,招摇过市,蔚为大观。这种现象是否与正大清雅的中国书法传统越走越远呢?许多热爱书法的普通大众对当今的书法,(尤其是所谓“名家书法”)迷惑不解,觉得老祖宗留下的瑰宝被糟蹋了,变味了,不知所云了,美丑莫辨了。
再譬如,书法创作抄录古诗文成风成习,缺乏自我独立的文化素养,丧失了书文一体的人文情怀。书家变成了只会玩弄笔墨技巧的写字工匠。许多大赛、展览、作品集中,不论名家大腕还是青年写手,错别字习以为常,繁简字混淆不清,抄录不解其意,主旨、环境风马牛不相及。例如,一位书法作者在抄录刘禹锡的《陋室铭》时将文末“孔子云:何陋之有”中的“云”有意换成繁体字“雲”,变成了“孔子雲”(即孔子的云彩)。显然该作者并不懂得古汉语中的“云”与“雲”两者差距大矣。诸如此类的文化欠缺比比皆是,与古代书法大家自作诗文,心里手写、书文合璧的优良传统相去何其遥远!书法变成了抽去文化内涵,只讲笔墨堆砌、造型拼接的形式构成和抽象绘画,这与中国延续至今的诗书画印一体的文化传统相去何啻千里?
再譬如,怪异成风,野芜当道,鄙薄矮化帖学,民间碑版泛滥,割裂碑帖相融的优良传统。把掘劣当天真,视草率为雄强,当优美为平庸,以别扭作个性。许多书家视临习传统法帖为畏途,却专在生僻、怪异的民间碑版的野路上寻寻觅觅,追奇弄巧,以图“创新”,以别具一格的行草书来掩盖自身基本功力的欠缺。这也与功力全面广博精深的古代及近现代书家相去甚远。许多炙手可热的名家或者权倾一方的书协领导,写来写去就是那一成不变的“××体”,让他写个正规的楷书或随意的手扎,恐是勉为其难。这也是当前文化艺术界其他门类人士往往对书法界独有微词、不甚信服的真实原因。
当然,也有一种颇具“中国化”的现象。那就是“名人书法”、“官员书法”、“商业书法”乃至“娱乐书法”的盛行走俏。只要有一定的声名地位,或一定的官阶职务,或一定的财富资源,他的字就立马身价倍增,畅行无阻。且为之吆喝捧场者也不绝如缕。君不见,一位著名的娱乐明星随机的涂鸦应景之作,轻易就拍出了数十万的高价,让众多的书法人士汗颜感叹。还有,只要舍得花银子,什么“名字”、“精英”、“领军人物”以及职务都可以唾手买来,入展、入编、出书、封号、颁奖,立马兑现。书坛成了待价叫卖的市场。
凡此种种,倒确实有违书法的本义,是违背文化乃至缺乏文化的表现,值得以“文化书法”之名去澄清、匡正。我与王岳川教授素睐平生,不过同执教职,对他许多著作高论所读不多,也并不十分赞同;但他提出“文化书法论”,我觉得倒不失为一帖诊治中国当代书法疑难杂症的良方。坚持走“文化书法”的道路,让书法体现文化,提升文化,捍卫文化,才能永葆中华文化之精华,显示独特的中国元素,并随之逐步走向世界。江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