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山:我在《抽象艺术三十年》那篇文章里对抽象艺术近三十年发展过程进行了归纳。您是最早从事水墨抽象创作的艺术家之一,曾经创作了一大批气势磅礴却又极其当代精神意味的抽象水墨作品,对这一过程应该是更有体会。
鹿林:是的,由于封闭与保守,我们的艺术一直处于前人创立的以笔墨为中心的一套程式中,或者是单一的为政治服务的所谓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里,随着开放的国情,打开了视野,我们开始反思我们的艺术、我们的文化,也是在那个时候开始了水墨抽象的创作。
楞山:近百年来,我们的文化一直处于要么传统,要么西化的矛盾中,其根源我认为首先是对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理解上的偏差,其深层次原因是中国文化特别是两宋以来,中国文化的问题,那就是功利与现实,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艺术也是功利的扭曲的。中国早期的抽象绘画更多是西方抽象绘画的再造,可是我看您的画却有一种不一样的感觉。即超越了传统,又有别于西方抽象主义的作品。
鹿林:我们中国人观察世界,表达意象是有着渊源的,只是我们没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以大观小式的认识世界的方式更容易把握其本质。用简单代表繁复,用空灵象征具体。这种精神正是许多西方大师毕生所追求的,在我看来这是真正的东方精神。
楞山:从你的画里,我们能明显地感觉到,在精神层面上努力与传统“文脉”保持着一种血缘关系,讲究气韵生动和虚实对比,在技法上也采取骨法用笔及层层渲染。我觉得您对传统文人画的超越,不仅仅是当代语境的转换,更多的是在审美上的纠正,一改传统文人画扭曲,病态的靡弱之风。
鹿林:我们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从传统中吸取什么,发扬什么是需要智慧的。
楞山:没错,我说过我们对传统首先要有崇敬之心,但这还不够,同时还要具备怀疑的眼光。我们知道,抽象绘画一直是处于边缘的,似乎到今天仍处于边缘。从圆明园到宋庄这么多年来,您一直坚持抽象水墨的创作没有跟风波普艳俗,那些曾经拍出天价的东西,甚至不屑一顾,您的信心来自何处?
鹿林:首先一个艺术家应是独立的,要有自己对艺术的独立见解。第二,艺术自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那些东西更多是建立在西方标准之下的产物。
楞山:是的,现在大家变得冷静多了,在反思过去近三十年来的艺术历程。我认为我们应首先补上现代主义这一课,让艺术回到艺术本身,从这一点上看,您是一个先知先觉者。对于西方抽象艺术我们的评论家虽然对抽象艺术表现出热情,但在理论的建构上还有待努力,您是怎样理解抽象的?
鹿林:现在的主义太多了,一提到抽象更多的是西方理论和标准,我的画可以是具象的,可以是抽象的,更多的是意象的,不要把自己限制死了,表达什么更重要。我表达的就是世间气象。
楞山:的确是这样,目前的理论远远滞后于创作,甚至我们对西方抽象主义的理解也是片面的。您对绘画材料研究多年,谈谈您的想法。
鹿林:多年来,我一直寻找适合我表达的材料,最早是用传统水墨宣纸,后来感觉我要表达的东西受局限,就把宣纸还原成纸浆喷在画布上,用水墨同时也用油彩,一切为表达服务,我们对水墨这种材料更多的应该从精神层面去理解,不能仅仅把它看作是一种材料。
楞山:您找到了一种有效的方式,画面中既有丰富的机理,明亮的色彩又有书写的张力。现在由于科技的发展,出现了很多新材料,尝试新材料应该是一种很自然的事,首先心态是开放的,不要把自己限制在某种材料之上。您作品的名字也很有意思,和画面也很贴近,例如《龙脉图》《洪荒图》还有《圆融图》等。
鹿林:给一幅画起个合适的名字是比较难的,要动番脑子,你给作品编个序号也是个名字,叫《无题》其实也是名字。我给画起的名字尽可能体现我对画的感觉以及他相对应得暗喻。也是让观众进入画面的一个引子。
楞山:现在在思考什么?
鹿林:我一直在思考两件事,但不是画画赚钱,而是画什么和怎么画的问题。
楞山:其实也是一件事,是一个艺术家一生都在面对的问题。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的现状,您有什么看法?
鹿林:我们目前所谓的观念艺术,很多人是被误导的,以至于有人去吃屎或自慰,更多是对于突如其来的开放情形下的条件反射,不是思考的结果,并不能真正地解决当代中国文化的问题。
我认为,人类的高雅审美仍然会继续存在。我不同意“人人都是艺术家人”那是骗人的乌托邦,我不同意艺术的庸俗化和形而下的活动,“光头”和“大头”都是让人头大的无智慧,我决不会去那个叫“波普”的地方闲逛。
楞山:其实,目前明显感到我们的艺术界也逐渐在摆脱西方阴影,和各种“观念”的先行。走向深沉的哲学思考,以及对生命的终极追问。并沿着这条脉络继续寻找具有东方视觉意义的图像表达。
注:楞山:艺术家,自由撰稿人。路启慧 整理
水墨·抽象 传统·现代——鹿林 楞山对话录
水墨·抽象 传统·现代——鹿林 楞山对话录
水墨·抽象 传统·现代——鹿林 楞山对话录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手机浏览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