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北方周末》总第6300期 第60期至沓来 “缤纷人物:黑土地 文化人”
书法的的语言是线条,形式即内容,艺术乃是有意味的形式,功夫在诗外,我的特点是书卷气重些,喜欢老庄,喜欢尼采,在探索艺术的同时,我的任务就是使自己变成一件艺术品……
于家全
人的修炼要用一生去完成
文/本报记者 常征
图/本报记者 杜书剑
他看上去更像一名大学讲师,细高的个儿,清俊的脸孔上架着黑边眼镜,透着一股刻意修炼的学者气质.
在那间堆满书画作品,书籍,工艺品的小书房里,他用缓慢低沉的语调谈论自己,仿佛在回忆一个久别的同窗知己.随着话题的不断展开,他开始滔滔不绝,表现出惊人的表达能力.
山不厌高 业不厌精
人在某个时期,都幻想成为一名艺术家.在很小的时候,于家全便疯狂地喜欢上了美术,但因条件所限,只好用铅笔涂抹.上了中学,他开始写诗,写古体诗.因为粘了古体诗的边,他又喜欢上了书法艺术.
1987年,于家全考入黑龙江机械制造学校.随着业余时间的增多,加之全国书法正热,他开始系统而正规地学习书法艺术,并等到书法高手的指教,于家全的书法水平迅速提升,不久即被选为校书协会主席.
期间,于家全成功地策划了四校书法联展;个人荣获了全省学生书法大赛二等奖,哈尔滨市”气化杯”书法大赛三等奖,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首届中学生书法大赛(高中组)一等奖.
1991年,于家全毕业,分配回七台何硬矿务局.他的书法被初国君老师评价为”高层次的”,很快,在矿务局诗书画大赛中,于家全名列”十佳书法家”第二名.不久,他加入了省书协.
而于家全并不满足于现有的水平.1933年,正是小平南巡,国人纷纷下海的时候,他却前往中国美院(原浙江美院)进修书法专业.得到了章祖安,陈振濂,祝遂之等书坛名宿的精心指点,思想和技法大大转型.那一年,于家全可谓脱胎换骨了,书法有了质的飞跃.
1995年,于家全书法作品入展第六届全国书法展;1997年,加入了中国书法家协会;1998年,荣获省第四届中表年书法展二等奖及我省东部七城市书画展一等奖;1999年,荣获省庆祝建国五十周年书画大展摄影大展银奖…..
前不久,于家全被选为市书法家协会秘书长.
功夫在”诗”外
今年32岁的于家全在七台河精煤集团新建分公司从事党务工作,这与他的爱好相去甚远,但这并未影响他的爱好.
作为传统文化,传统美学的集中体现,中国书法太多地需要文化的支撑.读书,便成了增强书法后劲的一个重要手段.
于家全嗜书如命,从老庄等的东方哲学到梵高,尼采的西方艺术哲学,无不反复精读.读书的关键在于思考,在于消化,在于活用,为此,于家全写下了大量的读书札记,并梳理出自己对书法艺术的美学思考:”书法是语言的线条,最能代表中国传统审美准则,讲求的是线形,线律,线质,线构.”
“艺术乃是有意味的形式,而形式即内容.如果艺术着力强调模仿和再现,很容易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艺术品再现的事物,而不是艺术品本身,这样一来,艺术品便成了一种透明的玻璃外壳,本身似乎无多大价值.例如,人们观看一幅书法作品,从中看到的却是书写的古诗,而不是行云流水般运动的线条本身,这实质上是远离了艺术.”
“当代书法正处于一个表现的时代,要与其他此类比肩的时代,我们有幸赶上了这个时代.”
扎实的功夫,前沿的理念,使于家全的书法艺术形成了独到的风格---在临习五种书体基础上,他主攻行书篆隶,其行书来如飘风,去如收电;篆隶则透着一股苍茫的铮铮金石之气;他的文人画系列运笔简洁,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讲求神似,讲求意境.”
诗意地活着
“我们改变不了世界,但能完善自己,超越自我”,从创造艺术,于家全上升到创造艺术的自我的高度.而一旦人本身变成了一件艺术品,其创造的艺术便成了灵魂里流淌的热血.
在于家全一篇散文<遥想夸父>中.夸父追逐艺术(太阳),道渴而死,化为邓林(变成了艺术品)---
太阳天天照耀着他,他从未注意,或许他觉得自己很平庸.及至有一天,他看见了天天都在看却又十分陌生的太阳.他冲动了.那是源于心底的他本性的冲动—我要抓住你.
他被自己的想法感动了,痴痴狂狂,不能自拔也不想自拔.他突然找到了自己,突然发现发住的生活是那样地没有意义.如果说,过去他还是为功利而生,那么现在,属于他的就剩下力神和酒神的迷狂了.他心跳加速,肌肉膨胀,于是飘了起来,向太阳奔去.
大地和天空之间仿佛豁然开朗了,迅疾的风从他耳畔掠过.但立刻,风的声音又消逝了,大地天空不见了,他的听觉,视觉,乃至无比敏感的心,都只为了太阳.
太阳,离他更近了.然而,双臂终不能及,或许他此时发出了奇怪的声音:”我要给你我的追求/还有我的自由/可你却总是笑我/一无所有.”
他消耗掉了大量的水,颓然倒下,化作了一座弥广千里的山,山上走出了绵延数千里的桃林.
而太阳,太阳照在鸟儿鸣唱的桃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