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中的新“文革”现象
众所周知:文革时期的美术可以用六个字来概括其特点 “红光亮、高大全”。这是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大多数作品都具有这一鲜明的时代特点,也许有人回顾历史,会觉得这就是当时被打上时代烙印的艺术风格,我对此不以为然,艺术创作本来意在释放人们的情感能量,让人的精神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与之同化、共鸣,就这个意义上讲,艺术家正是连接观众和作品的执行者,所以,如果艺术创作动机千篇一律,作品面貌自然也会千人一面,这样就不会尊重多数观者的情感差异性,也自然不会引起多数人的兴趣,更谈不上共鸣,因为普天之下生物(包括人)不管自然属性还是社会属性都有多样性的特点,“各美其美”恰好道出了他们审美情趣的差异性。
当今很多艺术家聚集创作的艺术区也如雨后春笋不断产生,当代艺术大展纷呈,这到底对艺术创作本身的利弊得失我不敢妄言,但我看了一些当代艺术展览,里面有一种现象我很好奇,作品中的形象、构图、色调等等都不约而同,很多作品如果不看作者签名,很难辨别是出自谁人之手,本意是挣脱了文革“红光亮、高大全”的束缚,却不小心又套上了当代艺术的锁链,这难道是当代艺术作品叛逆性?难道是诸多作者的创作过程如此的不谋而合?还是为评论家着想,方便他们将其归类于“某某一代”、“某某主义”之中?还是为了满足客户需要而成批量生产所致?因为在目前世人眼中,这些似乎就是当代成功艺术家的特点。其实,这已经违背了崇尚个性自由的当代艺术的 初衷,更背离了艺术的本质。
诚然,如果一味以他者的角度来关照自己的艺术创作,这样的结果恐怕会出现类同文革时期一样千人一面的新“文革”现象 。也许唯有踏踏实实地提升自我,释放自我,才真正是做好一件艺术作品的有效途径。当然,当代艺术里面也不乏一些虽然已经成功但非常冷静的优秀艺术家。
刘伟 突然想到于四川
2008年9 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