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当代艺术天价与暴利的说法引起各方的关注。论者批评:两年前10万块的画,迅速被炒到几千万元,炒作者谋得暴利,所谓艺术市场扑朔迷离,是陷阱、是做局?这一说法,有人快意,有人痛骂。且不管他,但天价毫无疑问是过去几年艺术领域最值得关注的现象之一。
自1985年香港佳士得推出中国油画雕塑专场拍卖以来,千万元天价作品总数不足百件。在这近百件作品中,并没有发现一件作品两年前10万元,现在超过1千万元。的确,有些画家两年前拍卖价格为10万元左右,如今最高过千万元。但10万元和千万元不是一张画,前者10万元,只一张,1米见方;后者是一组,2米乘10米。仅从价格来看,又哪里知道概念已被悄悄更换?不熟悉交易的读者容易混淆,而研究者因为不直接从事交易,也往往是晓得理论,不清楚市场,不了解实情。
且不说这些,也许讨论一下艺术的价值会更有建设性——因为我们知道是价值真正决定了艺术品的长远价格。1863年的巴黎“落选沙龙”(Salon des Refuses)通常被视为印象派的真正登场,参展之作全部为落选官方沙龙的作品。以往的教科书对这段历史如此描述:印象派画家们不堪官方之辱,毅然决然地决定对着干,自己来办展览!落选沙龙充分展示出艺术家独立的个性与勇气,他们是艺术的勇士与英雄!
事实果真如此?美术史家们戳穿了神话,“在野”的印象派画家们其实很不想在野,而他们同沙龙艺术家、学院艺术家的关系良好——只是他们这种笔触粗糙、似草草而就尚未完工的写生、草图模样的画不被允许进入官方沙龙,而进入官方沙龙是在野的画家们做梦都想的事情。美术史家们这一广为接受的研究成果让我们很失望。平日的生活太过烦琐,平淡,乏味,我们需要神话来佐料。可偏偏有人来破掉我们的神话,抹去沉浸其间的美妙。
我们不能埋怨印象派画家们,官方沙龙的力量实在太过强大!实际上,在后印象主义、野兽主义、立体主义等等诞生之后,官方沙龙依然是最被认可的主流。甚至到了1930年代,来自世界各地的先锋艺术英豪们还是以被官方沙龙展览接纳而倍感荣耀——那是他们成功的标志。沙龙艺术当红,受到追捧,无论是从学术上,还是市场层面来说。
然而,沙龙艺术的如日中天并没有延续至今日,甚至有被艺术史遗忘的趋势。时间推后看,代表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上半页的艺术,还是印象派、后印象派、野兽派、立体派等等的艺术,而不是沙龙艺术。即便从价格、从市场层面来看,当年的先锋派也把昔年“对手”远远甩在身后。所以说,新艺术的成功与伟大不在一时,我们要放在历史的脉络,往后看,再往后看:五年、十年,二十年、五十年……
同样的,我们可以发问:什么是我们时代、今日中国的艺术?
明白这是问题的关键,便会把精力更多的放在对艺术价值的研究与独立判断上,而不是纠缠于一时的价格,不会因其短期的波动心慌意乱、不知所措。鉴往知今,历史可让我们更明晰现在,而我们的批评与判断应少一分破坏,多一点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