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人是实现体制和艺术家之间关系的重要的具体环节,他所扮演的是一种双重的角色,一方面代表展览体制来筛选艺术家和作品,以维护体制的水准和威信,另一方面又代表艺术家向展览体制推出他们的作品,成为他们的代言人。这种双重身份使策展人处在模棱两可的地位上。那么,策展人在展览中应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或者说,要策展人干什么?打个不恰当的比方,策展人就如同一个乐队的指挥一般,既要统筹全局,又要细致精微,经过策划一个展览,其参展作品要表达出策展人一定的主题和观念,既能让参展艺术家满意,又能使观众理解。这样的话,策展人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一个展览从主题的策划、画家的挑选、资金的寻找到场馆的联系,可以说,策展人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首先是主题的确定。策展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对生活的感悟以及对艺术的理解,通过艺术家的作品来表达展览的主题。因此,展览既是艺术家作品的展示,也是策展人理念的传达,一个好的主题的策划往往是策展人呕心沥血的结晶。以上海双年展为例,每一届的主题都各不相同:1996年是“开放的空间”,1998年是“融合与拓展”,2000年是“上海·海上”,2002年是“都市营造”,2004年是“影像生存”,2006年是“超设计”。每一届不同的主题确定着不同的展览风格。展览的主题在我们今天的文化情景中有没有意义,是检验策展人的重要方面,好的策划人会把一些潜在的问题通过展览提升为艺术话题,提供给社会讨论,以激活人们的思考,所以好的策展人往往是一些通过展览挑起话题的人。
确定了主题,接下来策展人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选择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选择艺术家的标准不是看个人关系的远近或是平时交往的亲疏,而是看艺术家的创作水准是否达到策展人心目中的标准。在挑选艺术家的过程中,通常会遇到两种情况,一种是有些艺术家积极参展,希望通过这个平台来展示自己的创作实力。一种是有些艺术家不愿意参展,或者他们自认为已经功成名就,或是其他的一些原因。因此,策划的主题本身要能打动艺术家,能让艺术家感到展览的价值所在。比如,1990年,策展人费大为在法国策划了“为了昨天的中国明天(Chine Demain Pour Hier)”的展览,这个展览是中国批评家在西方主动介绍中国当代艺术的开始。他把对语言的思考作为展览的重点和选择艺术家的标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大美术馆需要著名策划人来抬高其地位,著名策划人则需要著名艺术家来捧场。反之,一个“著名的”的艺术家也必须参加过“著名美术馆”举办的“著名的展览”,曾经被“著名的策划人”邀请过才算合格。
布展也是很重要的一项工作,从中可以体现出策展人的作用和倾向。对于艺术家来说,恨不得把所有的作品都展示出来、公之于众,这当然可以理解,但对大多数策展人来说,却奉行“宁缺毋滥、宁简毋繁”的原则。这似乎永远是矛盾的,因为策展人考虑的是整个展览的最终效果。在布展之前,策展人就要对场地作出详细的规划。要根据作品的情况来确定应有的位置,建立一个展览的阅读方式。布展是一门艺术,并不是小事。对于策展人来说,他要把前期精挑细选的照片形成展品,并把每个作品都放到合适的位置,使之有起伏,有节奏,其功夫就体现在布展上。所以说,一个展览的策展工作也是艺术的创作,展览整体当然就是策展人的作品。作为策展人来说,要协调各个艺术家之间的关系,确定作品与作品之间的关系,协调参展作品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并让其在有限的空间内得到最佳效果的展示,这也是策展人的水平和功力的重要显现。
策展人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在艺术家与观众之间搭建一个桥梁,将观众与艺术家的作品有机地联系起来。总的来说,一个策展人的工作,不仅是策划展览,也包括很大一部分艺术评论的成分在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