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木棍、小秸秆,这些随处可见的草木,在人们眼里实在算不得什么稀奇之物,可在普兰店人李伟的手中却变成了宝贝。木棍搭房顶、雕门窗、刻饭桌,秸秆扎成篱笆、草垛、鸡舍……一座座微型的立体“东北民居”呈现在人们面前。小巧玲珑,惟妙惟肖,演绎了我国北方独特的民俗风情,让人爱不释手。现在,他的作品不仅在全国拿了金奖,其木棍技艺还被认定为大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难怪大家都说李伟有一双会变魔术的“巧手”,变出的是艺术,演绎的是文化,成就的是人生。
艺术积淀:
木棍搭出“东北民居”
“你一个大男人,成天鼓捣这些破东西,全家人能当饭吃啊?”提起那段没人认同的日子,李伟记忆犹新,有一次,妻子一气之下,差点把他辛辛苦苦“盖”的小房子扔到楼下去。虽然小房子“盖”得有些“坎坷”,但是李伟还是用“享受”来形容这一过程,因为“这里有我无穷的乐趣”。
1998年李伟下岗了,每月只有200元生活费。当他谋求新的生活门路时,依然忘不了自己钟爱的美术和摄影艺术,于是东借西凑地开了一家影楼。这一干就是5年,但是市场的竞争又击碎了李伟的艺术梦,2003年影楼关门了。
回到现实的李伟决定考察市场。他发现市面上的工艺品大多是平面制作,立体造型的产品却很少见到,这一发现让他异常兴奋:就搞立体工艺品制作。可用什么材质呢?资金又从何而来呢?李伟又陷入了困顿。
机会总是眷顾有心人。2003年11月的一天,他和朋友去饭店吃饭,本来是悠闲放松,可是立体工艺品的事儿却一直萦绕在李伟的心上。也许是过于专注,当他看到饭桌上的方便筷和牙签时,忽然触动他小时候在农村姥姥家生活的那段难忘记忆:用小木棍“盖”房子……对了!如果用这些方便筷子、牙签做工艺品的话,不仅取材丰富,而且成本低。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李伟除了在图书馆翻阅资料之外,就是到处拜访老者,了解东北各种风俗习惯……为他的艺术之旅整理行囊。
李伟钻进了自家的厨房里,不分白天黑夜“疯狂”地鼓捣起来。房子一“盖”就是一年,李伟的“处女作”—————《东北木屋》终于“出炉”了。在长26厘米、宽17厘米、高26厘米的“小屋”内,不仅有火炕、电灯,连火柴盒、斧头都一应俱全。室内外各种道具共有20余种60余件,而整个“屋子”却没用一个小钉子,更没有用一滴油漆,并且所有的门窗都能开启自如。
《东北木屋》更加坚定了李伟“搭建”东北民居的信心,随着技巧的提高,李伟马上投入到了“农家小院”的“建设”中,这次他只用了不到3个月的时间。这个用2000多根不同样式木棍建成的“农家小院”,极具地域特色,院东搭有鸡窝、安放磨盘;院西堆放柴垛,柴垛旁堆着农具,房檐下架着木梯,摆放着酸菜缸、咸菜缸、木凳。“听老人讲,院里的摆设是有说道儿的,比如磨盘沉可以‘镇邪’,所以居东;冬天常刮西北风,为防柴禾被刮走,所以垛在西边。”李伟说。就这样,到2005年,李伟的《东北民居》系列———东北木屋、农家小院、吉林草房、东北平房、当代民居、森林别墅全部完成。
“明星代言”:
订单如雪片飞来
作品完成了,可是如何才能知道它的市场所在呢?于是,李伟带着他的作品开始寻找“星探”。2005年大连博览会上,李伟借他人展位的一角,“亮”出了自己的工艺品,立即吸引了参观者的眼球:“你看它这么小,可里面什么都有,摆设都跟我老家的一样”。“爷爷,你小时候住的地方就是这样吗?”……李伟的作品在人们心中引起了共鸣。李伟回忆说:“一位老大娘握着我的手,激动地说‘小房子’让她重温了童年的美好生活。”
李伟的木棍艺术不仅感动了观众,也得到了同行的认可,展会上,有两个厂家当时就与李伟签订了合作协议。从此,各种大大小小的博览会上,总会出现这么新奇的“一家子”,李伟的这些宝贝也渐渐成了“明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这其中就包括大连本德集团的老总。2005年,李伟被本德集团聘为本德工艺品厂厂长,真正踏上了开拓市场的“征程”,各种荣誉也随之而来。同年6月,在北京举办的第二届全国民间艺术品博览会上,李伟的《农家小院》荣获了金奖,木棍工艺品也受到了更多的关注。
有了《东北民居》作为李伟木棍技艺的“代言”,这条开拓之路并不是十分困难。李伟把自己产品定位为收藏品,并通过旅游局等部门把木棍工艺品带出去,在扩大知名度的同时,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合作伙伴,订单如雪片般飞来。现在,就连李伟新近研发的木棍工艺品———“文昌塔”、“中国门”在国内的订单也都排到了6月份。李伟告诉记者,今年秋天,他还将带着他的工艺品去参加广交会。
奥运契机:
让中国文化传向国外
古人云:有形必有意,有意必吉祥。如何把这份吉祥传递出去,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成了李伟研究的重点。“目前我的工艺品,还只是被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一些亚洲国家的人所欣赏,因为他们对中国文化比较了解,对民间风俗也比较感兴趣,但是我希望有一天,我们独特的中国文化能够传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让世人共同来领略中国的艺术之奇、文化之美。我想2008年的奥运会,就是一个难得机会。”李伟给自己定下了目标。
为了这个目标,李伟可是没少下工夫,他首先想到了“中国门”。门是人一生中经过最多的地方,它的种类、造型变化记录着人类文化、历史的演变,再加上大量的吉祥图案,门就有了更深刻的寓意。于是,去年年底,李伟设计出了立体的“中国门”,赋予了它更多传统的吉祥元素:门楼上雕刻着抽象的二龙戏珠和如意图案,门楣上刻着“卐”字,门扇上嵌入福字、寿字、蝙蝠等图案,门柱上刻着对联“发福生财地,堆金积玉门”或者“家和万事兴,业兴百事旺”,花格上悬挂辣椒、葫芦,门旁堆放玉米,影壁是大大的福字,寓意福临门、开门红。“我不仅是想把吉祥送给每一个人,还想表达的是:北京奥运之门已经向世人敞开。”李伟用艺术表达了中国人对奥运的情感。
为了丰富“中国门”系列,李伟还打算设计出中国屏风、中国窗格等,到那时,古色古香的太师椅、优雅深邃的中国山水画,都将通过木棍技艺被呈现出来。
李伟成功了,一位业内人士道出了其中的秘诀:他的民间工艺品因古朴的造型、传统的寓意和时尚的理念得到了认可,他因对艺术的执著、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对生活的热爱成就了一番事业。